这本书是讲爱钱、赚钱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听到有人说“世界上没人不爱钱的”,你大概不会觉得奇怪,甚至会随口赞同,否则你也不会来买这本书看。但你若听到一个人说“我很爱钱”,你一定会表示惊讶,甚至会顿生恶感。两句话,一样的判断,竟会唤起你如此迥异的心理反应,为什么会这样矛盾呢?本书会给你答案。
1.中国人为什么特别忌谈钱
魏晋时有个名士王衍,十分“厌恶”钱,以至于连钱这个字都不肯说。他的妻子想戏弄他一下,就趁他睡觉的时候把钱围在他的卧榻边。可当他一觉醒来,居然仍不说钱,不紧不慢地叫道:‘‘举却阿堵物(搬走这挡路的东西)。”他这人还真有意思——一边爱钱。一边却要装出对钱无比痛恨的样子;家财万贯,却装作不认识孔方兄(能把卧榻围住的钱,数目一定不少)。
其实这个故事有一点寓言的意味,它揭示了一些人在钱这面镜子前的尴尬形象——一边“视钱财如粪土”,一边被钱围追堵截,无路可逃。穷人感叹说:一个铜板憋死英雄汉;富人唏嘘道:鸟为食死,人为财亡。不管是穷人、富人,都逃脱不了钱的控制,口头上越是轻视它,心里就越是害怕它。当然,历史上也有人对钱及人与钱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生动的描述。西晋《鲁褒传·钱神论》里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这段话论及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不过作者始终是带着一种酸溜溜的心理来写钱的,无法触及钱的正面价值,一直以来被当作防止拜金思想的警策之言。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重名不重实的倾向。它不允许把“钱”、“爱钱”说出来,由于不让说,进而就妨碍了我们了解钱。不知道钱是什么,我们当然无法真正地爱钱,只能是“喜欢”而已。所以赚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钱,了解自己的爱钱之心。
2.钱是数字
钱从来都是和数字结合在一起的。。数不清”的钱,不算钱。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是由“数字”组成的,尽管在今天看来,这种想法与物理学的常识相悖,但实际上,它恰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一个以数字形式精确建构的复杂系统。如果一个社会都对钱抱有一种模糊的态度,那么这个社会就容易混乱。同样,一个真正爱钱的人应该对数字有足够的敏感性。如果你对自己的财产总是保持一种糊涂的认知状态,那么它们将很快贬值。从某种意义上看,“数不清”的钱,其实不能算是钱。数不清、说不清自己的钱,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社会不负责任。
人不但应该对自己已有的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应该对未来的财富规模加以确定,以保证成功的顺利实现。
创立“心理创富学”的希尔博士曾揭示出五个赚钱的自我激励的“黄金”步骤:
第一,你要在心里,确定你所希望拥有的财富数字。如果笼统地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的钱”是没有用的,你必须确定你渴望得到的财富的具体数额。
第二,实实在在地想好,你愿意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和多大的代价去换取你所需要的钱,世界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
第三,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个日期之前把你希望得到的钱赚到手,没有时间表,你的船永远不会“泊岸”。
第四,拟定一个实现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你要习惯“行动”,不能够只沉溺于“空想”。
第五,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写下,不可以单靠记忆,一定要白纸黑字。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写下的计划的内容。
这五个黄金步骤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步和第三步,因为这两步用数字给自己确定了完成财富任务的死命令。尽管人生无常,这样做看起来不实际,但不少成功人士确实在确定的日期内获得了确定数额的巨大财富。
被称为“亚洲比尔·盖茨”的软银公司创始人孙正义年轻时就曾订下了“人生50年计划”。当时他在美国,刚19岁。他决心要“当一个事业家”。“20来岁时打出旗号。30来岁时贮备至少1000亿日元资金。40来岁时决一胜负。50来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营业额规模1兆日元)。60来岁把事业传给下一代”。孙正义的“人生50年计划”就是这样一个粗线条的内容。虽然没有确定将来从事的行业及致富的办法,但这个计划中的数字却是清清楚楚,而到了今天,他这个豪壮计划的前三步已经一点折扣都不打地全部完成。可见数字的力量是惊人的。假设他当年没有订下这个看起来有些疯狂的计划,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软银帝国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