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默(1990)建立了一个包括三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三个部门(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中间品品种水平扩展模型,该模型假定技术进步表现为新型资本品或消费品的不断出现,考察了在中间品生产中引进不完全竞争后中间品品种增加的情形。罗默认为,知识积累对于知识生产的正的外在性产生了知识的内生增长,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而知识生产的激励来源于知识在用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排他性。在罗默的模型中,技术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收益递增由内生的知识累积引起,国民经济增长率与在研究部门中投入的人力资本成正比。
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1991)提出了一个产品质量阶梯不断提高的内生技术变化增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技术进步表现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而这种提高质量的技术是靠专门的研究与开发而获得。格罗斯曼与赫尔普曼强调,正是一系列部门中产品质量阶梯的不断提高构成经济增长的源泉。
1992年,阿格奥和豪伊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的新熊彼特主义模型,该模型采用新熊彼特方法假定经济中存在三个部门:最终消费品部门、中间产品部门和研究开发部门。其中中间产品部门具有垄断性,而其他部门的市场具有完全竞争的性质。假定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只能从事最终消费品生产的简单劳动、既能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又能进行研究开发的熟练劳动和只能从事研究开发的特殊劳动。在此基础上,阿格奥和豪伊特探讨了“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认为“创造性破坏”实质就是目前的创新与将来的创新之间的负相关,并将经济增长过程视为具有不确定性的创造性破坏过程的不断重复,垂直产品创新(产品质量不断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并导致经济的周期性增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