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trade south China sea and sino-foreign relation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1399
  • 作      者:
    李庆新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庆新,1962生,广东揭西人。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1984年),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2004年),2004-2007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会、广东华侨史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及华南区域史。著有《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年)、《海上丝绸之路》(中文版、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广东通史》(古代上、下册,副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2007年)、《广东历史人文资源调研报告》(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等,在海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具有开拓性。如通过印尼印坦沉船考古发现,探讨以往未受注意的南汉贸易与外交问题;再如利用珍贵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荷兰吧达维亚日记、热兰遮城日志等外国文献,复原早期东西方接触与中荷关系开篇的历史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外向视野除了要留心外国人留下的“中国资料”外,不能忽略唐宋以降不断增多的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和他们世代相传、自然累积下来的“中国资料”。从亚太、欧美到非洲,华侨在融人本地社会同时,不同程度地维持着中国的传统,根在中国,可以视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伸。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在华人会馆、商社或祠堂很容易发现一个个具有中华特色、从传统到现代一脉相承的经济组织、宗族组织和文化现象。东南沿海是华侨的故乡,研究沿海地区传统社会经济,如能放长眼光,贴近海华社会,在海外发现历史,内外参照,必然大有收获。
  笔者近年也注意明清时期东南亚华侨问题,发现明清之际由于改朝换代和持续战乱,导致大批民众迁往海外,从东北亚的朝鲜、日本,到东南亚的安南、柬埔寨、暹罗,乃至马来半岛、印尼和菲律宾群岛,都有流亡华人的身影。那些不满清朝统治的中国人身处异域,心系故国,以维持并继承明朝香火为职志,于是在越南出现了华人聚居的明香社(后改明乡社)。明香人建祠立庙,奉祀香灯,保持明朝正朔衣冠,识华文,通粤语,系念宗邦,每个明香社俨然一个明朝村社。尽管明香社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许多变异,最终成为近世越南的基层社会组织,但研究明代传统农村及其经济生活,它仍然是很好的参照体。
  17世纪80年代,雷州海康人鄚玖(Mac Cuu)率部族进入真腊河仙(Ha Tien),招集流民,把该地区经营成繁荣的国际港埠,有“小广州”之称,后归附安南阮主,被封为都督。他的儿子鄚天赐(Mac Thien Tu)继位,以明朝制度与文化为榜样,建孔庙,立义学,习诗书,民居衣服皆依明制,同时兼容本土各民族文化和欧洲宗教文化,建构起一个文质彬彬、具有浓郁海国色彩的文化之邦,时称“港口国”(Can Cao,Cancar)。时至今日,越南河仙、金瓯等地仍然保留不少鄚氏活动的遗迹遗物。
展开
目录
“外向视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


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外向视野(代自序)
从考古发现看南越国至六朝时期岭南与南海交通
一 南越国遗址出土波斯器物与非洲象牙
二 汉朝驿使航向黄支
三 遂溪南朝窖藏出土的波斯银币
四 余论:南方的海洋气息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一 广州贸易大势
二 朝贡与私商贸易
三 市舶使及其管理制度
四 岭南市阉珠玉使、押蕃舶使、结好使
五 蕃商、蕃坊与外侨管理
六 海上航线与贸易伙伴
七 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八 南海贸易与岭南社会经济变迁
九 海外交通与中外文化交流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一 “小南强”:南汉开国及其与五代各国的关系
二 南汉刘氏的祖籍与族属:汉人,阿拉伯人后裔,还是蛮夷?
三 笼络蕃商:南汉朝廷与南海贸易
四 印坦(Intan)沉船:水下考古重大发现
五 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及其长远意义
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
一 明前期的朝贡体系
二 郑和远航与朝贡体系
三 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四 郑和远航的历史审视
在广东发现“郑和”——以地方文献与民间信仰为中心
一 方志所见郑和下西洋资料
二 走上神坛的“郑和”:广东民间的“郑和崇拜”
三 余论:值得重视的南海地区“郑和崇拜”现象
明代海道副使及其职能演变
一 “文武相制”与海道副使建制
二 海道副使职掌
三 明中期海道兼管夷务与带管市舶
四 明后期海道职权重构
明代屯门地区海防与贸易
一 南海卫、海道副使与南头参将
二 置民、海盗与屯门海战
三 “贸易岛”、“南头体制”与“广中事例”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一 中荷官方首次接触:范·内克(VanNeck)广东之行
二 荷兰对澳门的觊觎
三 清初中荷贸易与外交关系的重建
四 粤商在印尼群岛
五 余论
17世纪下半叶北部湾的中国“海盗”
一 北部湾形势
二 “西贼”
三 余沦
会安:17-18世纪远东新兴的海洋贸易中心
一 会安开埠及其对中国、日本等国的贸易
二 会安“交易会”及其管理体制
三 会安的外国人
四 海贸中心的转移
17-19世纪会安的华人,唐帮会馆与华风
一 从华商、“明香人”到“清商”:会安华人主体的演变
二 唐帮会馆与明乡萃先堂
三 会安华风
“海上明朝”:郑氏河仙政权(“港口国”)的中华特色
一 河仙“明香”与“十八英”
二 服物制度“仿佛前代”与“风俗重文学”
三 早期河仙华人的民族认同与家国情怀
四 余论
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一 东西方濒海各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经济交往的重要渠道
三 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 余论
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
一 沉船考古见证海洋经济社会历史
二 海洋考古再现海国历史
三 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与海洋史研究的 近亲资源与研究对象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