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堡寨》或称坞、壁、垒、营等,是我国古代用于军事防御而建筑的小土城。一般都是在外族侵扰或农民起义时,豪强地主组织的以封建家族为核心、以夯土围墙为标志的封闭庄园。在晋中地区, “堡坞”或“堡”,主要是以村镇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 “堡寨”或“寨”,则多是在非村落区的独立防卫建筑。
从史料看,堡和寨最早始于东汉末季。自安帝至灵帝(公元107-188年)的80年中既有数十次民变,又有鲜卑族对幽、并、凉三州沿边诸群连年不断的攻袭杀掠,各地的强族富豪为图自保,聚集族人和部曲,邀纳门生和故吏,招兵买马,建筑营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以黄巾军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各地堡坞豪强(如在陕西眉郿县筑坞的董卓等)纷纷与官府勾结,率领部下参加作战,镇压起义武装。经过长期的军事斗争,有的堡坞豪族发民成为强大的武装割据势力。而战乱的幸存者出人意料亲身领略到“堡”或“寨”对家族的庇护作用。
汉族豪强建筑堡寨的又一个高潮是从公元4世纪西晋末年开始的“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混战,许多富豪迁逃江南,一些留在中原地区的豪强地主结聚宗族乡亲,筑堡立坞,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和封建权利。在这一二百年中,堡坞不断发展。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平地筑城;一个堡坞,往往包括几十、几百家,甚至上千家。堡坞内部,除坚固的房屋外,还有田园和作坊。堡坞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还有自己的武装。同姓人聚族而居,族长利用宗族法统和地方观念,保持封建割据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大的堡坞内还有教育和文化事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