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是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向,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分析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
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结构层次较低,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两个地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已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推动了区域贸易总量增加和结构调整与优化,并对区域工业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比较复杂。一方面,二者的三次产业相似度较高,而在制造业整体相似度偏低,具有互补性和复杂性,如在食品加工、化工产品、通用及专业设备等产业具有竞争性,这说明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发展不能仅仅限于产业间贸易,需要而且也有不断拓展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另一方面,两地区之间的产品贸易分工既有产业间分工,也有产业内分工,并且两者之间的分工结构还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初级产品产业内分工稳步推进,制成品产业内分工日益趋强。在二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经济一体化程度、地理因素等因素与二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性较显著和正面,而产业结构、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外国直接投资等因素与二者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性则较弱。其中,外国直接投资发展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禀赋差异明显,双方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双方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产业内分工欠发达,国际投资规模较小等制约因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