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8537
  • 作      者:
    李锋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明晰旅游危机影响机理是旅游危机管理的基础·科学地评估旅游危机是旅游危机管理的核心·有效地监控旅游危机是旅游危机管理的目标。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锋,1972年生,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人文地理博士后。主要从事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曾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旅游科学》等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主持或参与了世界银行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课题研究共8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一是建立了旅游危机的评估体系,二是对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估进行了研究。对于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估和旅游危机影响周期的评估,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相邻年比较法。但相邻年比较法是以危机前的状况为基准,使之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缺陷。《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对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估采用了旅游本底趋势线法(Turism Back-Ground Trend Line,TBTL)。对于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估,《目的地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评估与控制》研究发现,对于部分旅游危机,可能存在危机后补偿性恢复反弹现象,为了准确和真实地对危机进行评估,那么,旅游危机影响时长应该是旅游危机的负向影响期和补偿性恢复期两者的总和;旅游危机所造成的旅游经济损失量应该是旅游危机当期损失量减去旅游危机后恢复性补偿量。
展开
精彩书摘
    可持续发展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时间维度方面,它强调旅游业发展的稳定、健康,旅游者旅游过程的顺畅运行;在空间维度方面,它强调旅游供需关系的平衡和旅游管理的整体有序。由于危机事件可能以无限多样的形式不断发生,因此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讲,危机事件都可能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br>    1.1.2.1 旅游危机研究有利于危机管理理论的拓展<br>    危机分布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的各个领域,而各个领域的危机又是千差万别,一般危机管理理论只能说明危机管理中的一些普遍规律,而要真正解决实践中的各种危机,还需要进行领域的细化,针对各自领域的自身特点,探讨解决各领域特定危机的专门知识,从而完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旅游危机作为一种行业危机,毫无例外地具有一般危机的特征和规律,但也具有自身鲜明的行业特征和独特的运行规律。对旅游危机的研究,可以丰富、拓展和延伸危机理论,增强危机管理理论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现实指导作用。<br>    1.1.2.2 旅游危机研究有利于促进旅游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升<br>    在旅游危机研究领域,无论是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实践案例的深度分析,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系统性、创新性研究都还很匮乏。对于旅游危机的研究,以旅游系统为基础,从旅游危机形成机理的角度和旅游危机战略管理的高度出发,会极大促进旅游危机理论的提升。<br>    危机管理包括危机预警系统管理、危机过程管理、危机后管理等内容,但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危机形成和影响规律的认知水平。只有全面把握危机的形成机理和各阶段的特征,了解危机影响流传导规律,才会清晰全面地认识旅游危机,才可能对危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因此对旅游危机的形成和传导机制研究应该是整个旅游危机研究的基础部分,但目前的旅游危机研究多数集中在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上,而对旅游危机的形成机理和传导机制研究却很少。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导论<br>1.1 研究背景和意义<br>1.1.1 研究背景<br>1.1.2 本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br>1.2 国内外旅游危机研究现状<br>1.2.1 国外旅游危机研究现状<br>1.2.2 国内旅游危机研究现状<br>1.2.3 国内外旅游危机研究述评<br>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br>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br>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br>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br>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br>1.4.2 研究方法<br><br>第2章 旅游危机研究的若干基本概念<br>2.1 突发事件和危机<br>2.1.1 突发事件<br>2.1.2 危机含义<br>2.1.3 突发事件和危机概念辨析<br>2.2 危机和旅游危机<br>2.2.1 旅游危机<br>2.2.2 危机和旅游危机概念辨析<br>2.2.3 危机和旅游危机特征<br>2.3 旅游危机分类及生命周期<br>2.3.1 国内外典型的危机分类<br>2.3.2 旅游危机分类<br>2.3.3 旅游危机生命周期<br>2.4 旅游危机管理<br><br>第3章 旅游危机形成机理和影响路径<br>3.1 旅游危机形成机理<br>3.1.1 危机背景下旅游者行为分析<br>3.1.2 旅游危机感知模型<br>3.1.3 旅游危机形成机理模型<br>3.1.4 四川“5·12”地震的旅游风险感知实证研究<br>3.2 旅游危机影响分类、角色分配和影响路径<br>3.2.1 旅游危机影响分类<br>3.2.2 旅游危机影响中的角色分配<br>3.2.3 旅游危机影响路径<br><br>第4章 旅游危机预警机制及模型<br>4.1 旅游危机预警原理及预警类型<br>4.1.1 危机预警原理<br>4.1.2 旅游危机预警类型<br>4.2 旅游危机预警系统作用机制<br>4.2.1 旅游危机预警系统设计的原则<br>4.2.2 旅游危机预警系统的组成<br>4.2.3 旅游危机预警机制流程<br>4.2.4 旅游危机预警管理具体措施<br>4.3 基于指标的旅游危机预警模型<br>4.3.1 旅游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br>4.3.2 指标值的获取和处理<br>4.3.3 确定评价基因素的向量评价集V<br>4.3.4 评价要素权重子集的确立<br>4.3.5 评判实施<br><br>第5章 旅游危机评估与分析<br>5.1 旅游危机评估体系<br>5.1.1 旅游危机评估系统<br>5.1.2 旅游危机评估内容<br>5.2 旅游危机管理能力评估<br>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br>5.2.2 旅游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模型<br>5.3 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估理论方法<br>5.3.1 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含义<br>5.3.2 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建立方法<br>5.4 中国4次旅游危机影响评估与对比分析<br>5.4.1 1978-2006年间每月本底方程模型<br>5.4.2 四次危机事件影响评估<br>5.4.3 四次危机事件影响对比分析<br><br>第6章 旅游危机静态管理<br>6.1 旅游危机管理特征<br>6.2 旅游危机管理框架构建<br>6.2.1 旅游危机管理系统<br>6.2.2 旅游危机管理“7R”模式<br>6.2.3 旅游危机管理框架(SSTCM)<br>6.3 旅游危机防控规划与措施<br>6.3.1 旅游危机易发原因分析<br>6.3.2 旅游危机防控对策<br>6.3.3 旅游危机预控准备系统<br>6.4 旅游危机组织管理<br>6.4.1 旅游危机管理组织设立的意义<br>6.4.2 旅游危机管理组织结构模式<br>6.5 旅游危机计划管理<br>6.5.1 旅游危机管理计划的分类<br>6.5.2 旅游危机管理计划内容构成<br>6.5.3 各旅游组织不同阶段工作重点<br>6.5.4 旅游危机管理计划书<br><br>第7章 旅游危机信息沟通管理<br>7.1 旅游危机信息特征禾口信息管理原则<br>7.1.1 旅游危机信息特征<br>7.1.2 旅游危机信息管理原则<br>7.2 旅游危机不同阶段信息活动内容<br>7.2.1 旅游危机前信息活动内容<br>7.2.2 旅游危机中信息活动内容<br>7.2.3 旅游危机后信息活动内容<br>7.3 旅游危机信息传播过程及博弈<br>7.3.1 危机信息传播模式<br>7.3.2 旅游危机中的信息流动途径<br>7.3.3 旅游危机信息传递博弈<br>7.4 旅游危机信息沟通机制<br>7.4.1 我国旅游危机信息沟通管理现状<br>7.4.2 旅游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模型<br>7.5 旅游危机媒体管理<br>7.5.1 媒体在旅游危机管理沟通中的作用<br>7.5.2 危机中媒体运用的基本法则<br>7.6 旅游危机管理中的沟通策略<br>7.6.1 危机沟通管理的保障措施<br>7.6.2 旅游危机沟通对象及方式<br>7.6.3 旅游危机不同阶段沟通策略<br><br>第8章 旅游危机后恢复管理<br>8.1 旅游危机后恢复作用机制<br>8.2 旅游危机后恢复阶段划分<br>8.3 旅游危机恢复管理系统模型<br>8.4 危机后目的地旅游恢复管理<br>8.4.1 旅游危机后评估<br>8.4.2 制定旅游恢复规划<br>8.4.3 政府做出政策反应<br>8.4.4 基础设施的重建和资源的二次开发<br>8.4.5 进行心理干预,重塑旅游者信心<br>8.4.6 重新树立目的地形象<br>8.4.7 加强多边合作和国际合作<br>8.4.8 总结经验,完善及改进旅游危机管理方案<br>8.4.9 供需调整,重新激活旅游市场<br><br>第9章 总结和展望<br>9.1 研究总结<br>9.2 研究展望<br>参考文献<br>附录<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