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对加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党的十四大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遵循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制定了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为在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树立了一个伟大的里程碑。理论上的勇气源自它的战斗性和彻底性。小平同志讲话的核心,在于突破“姓资姓社”的樊篱,打破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左”的桎梏,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速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被人类的长期实践所证明为优越的和成效卓著的。它不姓资,也不姓社,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然而,由于一些人的思维定式和行文习惯,偏爱在经济学名词之上加一个政治性定语,以示区别于资本主义并加以“保险”,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词,便在一些权威性言论和书报、广播中通行以致泛滥起来,形成当前理论新突破的一律舆论。这里暂且不论其确切定义究竟何解,只需指出一点:在一定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环境中,既说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叉说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此避嫌守义,岂非自相矛盾?令人颇费思索的是,这是否符合小平同志的“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的讲话精神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斯式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引”下,长期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富,富则修”的一人巷里彳亍前行,然而通向“天堂”的“金桥”难渡,只得强颜宣称穷“社会主义的全面胜利”……殷鉴不远,记忆犹新。历史的教训深深地激励着全中国人民加快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步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花了整整三十年光阴,才在亿万人民的实践中冲破了“商品经济即资本主义”的牢笼。从否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到达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识,承认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终于将斯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僵化模式打开了一个缺口,并使之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趋于土崩瓦解。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郑重地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说是思想上的一次解放。但是很不彻底,仍不免首施两端,因为那时还不敢理直气壮、明白无误地突出“商品经济”,而不得在其上冠以“社会主义有计划的”这一长串复合定语,似乎这样一来便不涉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了。其实,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早在封建社会就产生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高度发展,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依然要受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的支配。一言以蔽之,商品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它不是“有计划的”所能制约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