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中政府行为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结束以后,随着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胜利,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不断成为现实与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为其研究主题的发展经济学,从20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重视对工业化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时,发展经济学遇到的基本而重要的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之必要与否与优劣问题,长期分歧,莫衷一是。玛瑞娜·戴塔一考德哈理(Mrinal Datta Chaudhuri)试图概括这一分歧:“即使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的政府一直表现相当糟糕的诸多案例摆在那里,这些关于市场失灵的分析结论也不会消失,而其他人则对政府在经济中采取行动的能力表示怀疑。”
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由于受到当时主流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尽快赶上,实现工业化,离不开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比如在刘易斯(W.A.Lewis)农业剩余劳动力模式、赫尔希曼(Itirschman Albert)的不平衡增长战略等理论中都隐含一个重要的前提,即由于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定环境中更为严重地存在,政府必须在经济发展中起发动、组织、指导甚至控制的作用。刘易斯认为,政府应创设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国内公司免受国外出口商品的竞争,落后国家私营企业应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目标之中。罗斯托(Walt whit man Rostow)认为所有国家通向工业化必须经历五个阶段,为使经济发展顺利通过各个阶段,政府必须发挥中心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