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这次石油冲击,使得发达国家陷入了1974-1975年的严重衰退,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1980年。1978年底,伊朗爆发革命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5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这次危机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7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滞胀局面。
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在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期间,原油价格在3个月内由每桶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第三次危机。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期,恐怖袭击、罢工、产油国政局动荡等不确定因素频频发生,加上投机商乘机炒作,世界石油价格持续、快速上升。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从2002年11月的每桶24美元涨至2008年7月11日的每桶147美元,其上涨幅度之大、上涨过程之快、持续时间之长,甚至已经超过了历史上1973年、1979年和1990年三次全球性石油危机。
经过历次大的石油危机后,人们普遍认为石油作为工业生产最基本的原材料,油价的持续上涨会产生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抑制消费需求,降低和减缓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经济萧条。正是由于这些可能的消极影响,特别是2002年以来油价的持续大幅度上涨,使油价波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问题再次成为各国学者、政府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石油需求不断增加,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异常突出,国内油价在国际油价的带动下也日益呈现波动剧烈及频繁的特点。特别是,当国际油价出现持续上涨时,无疑会给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并成为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和走向,已成为我国政府和各经济部门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