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各种跨国界新型组织形式。(1)互联网的合作采购和销售。例如,2000年2月,通用、福特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曾宣布将联手建立一家全球最大的汽车业专用网络市场,原计划每年所需的2500亿美元零部件和其他商品将通过这一市场进行采购。(2)全球24小时合作研发。例如,各大公司引入了“24小时开发”的概念,即组合全球开发人才,利用不同时区的时差,对某项技术开发项目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开发,以缩短开发周期,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以获取市场领先地位。(3)联合采购。零部件的联合采购成为潮流。如米其林、固特异、普利斯通与整车厂家零部件采购的合作。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三菱和现代三家的采购部长曾于2002年10月签署合作协议,实行全球范围内的零部件统一采购,年采购额达130亿美元。雷诺一日产联合采购集团联合采购量达70%。<br> 但是,这一轮的全球化重组鲜有成功的案例(除雷诺一日产外),大部分跨国性并购重组,均已告破裂,包括戴姆勒一奔驰和克莱斯勒(1999-2007)、通用收购萨博(1989-2009)、通用菲亚特联盟(2000-2005)、福特收购捷豹(1989-2008)、通用收购悍马(1999-2009)、福特收购路虎(2000-2008)、福特与马自达(1979-1996,1996-2008)、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1999-2009)。<br> 三、危机前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br> (一)大企业病与企业效率<br> “大企业病”一词,是日本立石电机株式会社立石一真会长1981年首次提出的。所谓“大企业病”,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滋生出阻滞企业继续发展的种种危机,使企业逐步走向倒退甚至衰败的一种慢性综合病症。具体表现为效率低下、对市场的反应迟钝以及创新能力的丧失。<br> 导致美国汽车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是极度扩张后的“大企业病”。以通用汽车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在通用汽车不断扩张经营规模的过程中,市场反应迟钝、决策效率低下、管理机制僵化、资源使用分散等为特征的“大企业病”逐渐呈现出来。<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