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801151
  • 作      者:
    王俊文著
  • 出 版 社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俊文,江西省瑞金市人,博士,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江西瑞金中等师范学校;1988~1996年自学考试专科(政教专业)、本科(会计专业)毕业;1996~1999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科社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科社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先后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独立承担省级社科规划课题5项,市级社科规划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即我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等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及反贫困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了导言、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当代中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国外反贪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贪困启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贪困治理结构框架、当代中国农村反贪困战略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中国仍然普遍存在的贫穷落后状况,邓小平及其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敏锐的深邃目光、超凡的政治气魄、理论勇气及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反贫困思想、论断,这是邓小平理论反贫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引中国反贫困实践的伟大旗帜。邓小平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①,“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即通过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进行反贫困,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转型期反贫困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其重要意义。<br>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设计师,长期以来非常关心反贫困问题,并在贫困实质、反贫困思想及对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构想,这些反贫困思想不仅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学说,而且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br>    第一,关于贫困实质问题。<br>    邓小平对贫困实质进行解释时,把贫困问题与社会的根本经济制度相联系,提出了独特的贫困实质论。社会主义存在贫困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世界历史表明,社会主义不是在资本主义相对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而恰恰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获得胜利,这就决定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邓小平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具体国情后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贫困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期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言<br>一、选题缘由<br>(一)农村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贫困表现层次呈现新现象<br>(二)贫困人口向中西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集中<br>(三)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提到了日益凸显的位置,并且直接与社会保障体制性问题结合在一起<br>(四)部分贫困群体抗风险能力差,返贫情况严重,加重了反贫困任务的难度<br>二、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br>(一)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在要求<br>(二)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br>(三)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br>(四)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br>三、国内外反贫困问题研究综述<br>(一)从不同方向和领域分析了贫困问题成因,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br>(二)各流派都没有用阶级分析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贫困问题<br>(三)理论研究成分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与对策<br>四、当代主要贫困理论阐析<br>(一)贫困的经济学解释<br>(二)贫困的人口学解释<br>(三)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br>(四)贫困的政治学解释<br>五、相关理论概念流变及界定<br>(一)贫困的界定描述<br>(二)“反贫困”的内涵把握<br>(三)贫困类型的轨迹划分<br>(四)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br>(五)对贫困区域的理解<br>(六)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及其特征分析<br>(七)我国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描述<br>六、研究方法<br>(一)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br>(二)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br>(三)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br>(四)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br>(五)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br><br>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多维透视<br>一、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br>(一)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考察<br>(二)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的考察<br>(三)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br>二、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br>(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br>(二)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br>(三)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br>(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区域贫困的基础性根源<br>三、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br>(一)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br>(二)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br>四、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br>(一)部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br>(二)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br>(三)农村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对我国贫困的影响<br><br>第三章 当代中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br>一、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br>(一)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br>(二)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br>(三)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br>(四)小结<br>二、当代中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br>三、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br>(一)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主要成就<br>(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成绩显著<br>四、当代中国反贫闲基本经验和做法<br>五、当代中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分析<br>(一)当代中国反贫困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br>(二)当代中国反贫困政策存在的缺陷反思<br>(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遏和挑战<br><br>第四章 国外反贪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贪困启示<br>一、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br>(一)发达国家贫困状况<br>(二)发达国家贫困的一般特征<br>(三)发达国家反贫困措施<br>(四)美国反贫困政策措施<br>(五)意大利反贫困政策措施<br>(六)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br>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br>(一)发展中国家贫困基本特征<br>(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基本举措<br>(三)印度反贫困实践: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战略<br>(四)巴西反贫困实践:“发展极”战略<br>(五)孟加拉国小额信贷扶贫<br>三、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br><br>第五章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贪困治理结构框架<br>第六章 当代中国农村反贪困战略选择<br>参考文学<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