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6199
  • 作      者:
    王瑞芳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土地制度变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为中心的考察》(全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文库》)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系列学术丛书。组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是我院进一步加强课题成果管理和学术成果出版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br>    建院以来,我院广大科研人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力支持和各学科基础建设方面,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每年完成的专著类成果就有三四百种之多。从现在起,我们经过一定的鉴定、结项、评审程序,逐年从中选出一批通过各类别课题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一定代表性的著作,编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集中出版。我们希望这能够从一个侧面展示我院整体科研状况和学术成就,同时为优秀学术成果的面世创造更好的条件。<br>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分设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语言研究、历史考古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社会学研究、国际问题研究七个系列,选收范围包括专著、研究报告集、学术资料、古籍整理、译著、工具书等。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在掌握史料的基础上,大胆立言,论述中不拘陈说,不乏独到见解。如关于土改提升农业生产力作用的评估,关于土地制度变动与乡村社会变革关系的探究,关于土地改革后农村社会结构呈“纺锤形”的论述等,其观点均有原创性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br>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朱汉国<br>    本书有诸多方面的突破,诸如:对土改运动过程中农村各阶级、阶层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世界有清晰的展现:通过考察宗法制度被消灭、农民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变革,揭示了土改运动给中国乡村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巨大变迁的真实内涵等。作者实证的功力很强,占有资料丰富翔实,成果堪为信史;对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有诸多的现实价值与启示。<br>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梁景和
展开
目录
导论<br>一 土地改革史研究回顾<br>二 研究重心转向乡村社会史<br>三 研究重点及基本研究思路<br>四 主要研究方法<br>第一章 土地制度变动与农业生产力的变化<br>一 土改运动前农业生产力状况的基本估计<br>(一)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br>(二)生产资料配置很不平衡<br>二 土改运动后土地及生产资料占有状况的合理化<br>(一)各阶层土地受益情况分析<br>(二)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的重新配置<br>三 土改运动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br>(一)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br>(二)土地投资力度的加大与劳动力的增加<br>(三)粮食产量的明显增加<br>(四)土改的着眼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r><br>第二章 土地制度变动后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br>一 农民物质生活明显改善<br>(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业生产的恢复<br>(二)农民购买力逐步提高<br>(三)农村医疗条件的初步改善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br>二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br>(一)农民掀起学习文化热潮<br>(二)农村文化生活日趋活跃<br><br>第三章 土地制度变动与封建宗族制度的解体<br>一 “公田”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物质基础<br>(一)“公田”在南方各省占有较大比重<br>(二)族田具有浓厚的封建性<br>二 没收“公田”与宗族制度的瓦解<br>(一)没收“公田”政策<br>(二)封建宗族制度的瓦解<br>(三)农民阶级意识的强化<br><br>第四章 土地制度变动与乡村政治格局的改变<br>一 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br>(一)组织农民的政治团体<br>(二)打垮地主的政治威风<br>(三)激发农民的政治觉悟<br>二 建立乡村基层组织<br>(一)农民成为乡村政治组织的主体<br>(二)重建乡村基层政权<br>(三)推进乡村民主建政工作<br><br>第五章 土改运动后的农民思想教育与改造<br>一 必须加强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br>(一)土改后农村普遍出现松气思想<br>(二)发起“李四喜思想”的讨论<br>(三)“李四喜思想”讨论重点的转移<br>二 “李四喜思想”本质及流行原因的讨论<br>(一)“李四喜思想”的本质是什么<br>(二)“李四喜思想”流行的原因是什么<br>(三)单纯“压任务”的做法对不对<br>三 克服“李四喜思想”的历史经验<br>(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加强对农民及乡村干部的思想教育<br>(二)用民主的方式教育农民——注重农民自我教育<br>(三)批评落后、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教育农民<br>(四)思想教育中必须注重改进领导方法<br>(五)思想教育与解决乡村干部的实际困难相结合<br><br>第六章 土地改革后乡村社会习俗的变革<br>一 农村妇女的解放与婚姻习俗的变革<br>(一)妇女参加农业生产的新风尚<br>(二)农村兴起婚姻自由之风<br>(三)变革封建婚姻观念的艰巨性<br>二 革除农村恶风陋俗<br>(一)禁止溺婴陋习<br>(二)革除早婚陋俗<br>(三)倡导寡妇再嫁新风<br>三 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新习俗<br>(一)改造农村“二流子”<br>(二)农村兴起集团结婚<br>(三)新年画受到农民欢迎<br>(四)破除农村封建迷信<br>(五)崇敬人民领袖新民俗的形成<br><br>第七章 土改运动后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及中共政策的调整<br>一 土改后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br>(一)土改后乡村出现中农化趋势<br>(二)新区土改后新中农的迅速崛起<br>(三)土改运动后社会结构变动的新格局<br>二 中共对中农阶层的认识及政策调整<br>(一)新中农有很高的政治经济地位<br>(二)新中农具有单干与互助的双重倾向<br>(三)中共对土改后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最初认识<br>(四)中共农村阶级政策的初步转变<br>(五)毛泽东对中农的分析及阶级政策的新调整<br>三 中共对富农认识的变化及政策调整<br>(一)土改运动中对富农的重新定位<br>(二)土改运动后对富农经济的限制政策<br>(三)合作化高潮中对富农经济的消灭政策<br>结语:土改运动后中国农村的发展方向<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