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京津冀:理念、模式与机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4561
  • 作      者:
    母爱英,武建奇,武义青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京津冀:理念、模式与机制》为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促进京津冀区域发展相关问题研究”(总课题批准号:06457206D)和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京津冀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研究”(批准号:2005DGS3ID064)的研究成果之一,获得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极化效厘<br>    根据迈达尔理论,任何一个区域,只要其发展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区域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使得区域在原有优势丧失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向前发展。形成这种极化效应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了五个方面的优势,即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集中的消费市场等。这些有利条件的结合,使得发达地区对代表经济发展潮流的兴旺部门,如电子、生物技术、高级材料等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布局最具有吸引力,由于这些行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其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二,发达地区往往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政治权势的集中,直接影响着地区间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分配、国家建设项目在地区间的分配等,使得发达地区享有独特的政治优势。第三,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就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骨干企业的合理规模与区域聚集经济规模仍在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发达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第四,乘数效应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在发达地区,由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中,势必促进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形成所谓的乘数效应,这种乘数效应一轮一轮按乘数增大,进一步促进生产分布的极化。<br>    (二)扩散效应<br>    扩散效应与极化效应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极化效应在作用的同时,扩散效应也在起作用,只是极化阶段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而已。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随着城市与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周围地区的经济也会在它们的带动下,有程度不同的提高。扩散效应对较低梯度地区发展的主要作用体现为:第一,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发展较快。随着城市密集带越来越向新的高度发展,它们就必须从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取得越来越多的农林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供应。先进地区因此必须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产品收购等多种方式,促使广大不发达地区增加这些产品的生产,改善它们的供应状况。
展开
目录
    导论<br>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br>    二 理念、模式与机制<br>    三 研究内容与安排<br>    四 突破的难点与创新<br>    上篇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模式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br>    第一章 大都市区管治理论综述<br>    第一节 大都市区管治概念界定<br>    第二节 大都市区管治主体的权利互动分析<br>    第三节 大都市区管治的基本模式<br>    <br>    第二章 国外大都市区管治的经验借鉴<br>    第一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管治<br>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大都市区管治<br>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区管治<br>    <br>    第三章 京津冀管治中政府、企业(公众)行为互动分析<br>    第一节 中央与都市圈各地方政府行为博弈<br>    第二节 地方政府之间行为博弈分析<br>    第三节 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探索<br>    <br>    第四章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模式的建立<br>    第一节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br>    第二节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基本模式探讨<br>    第三节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的重点领域<br>    <br>    第五章 京津冀都市圈管治机制及可行性对策研究<br>    第一节 充分发挥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作用<br>    第二节 建立行政区划的协调机制<br>    第三节 建立省市政府层面的协调管理机制<br>    第四节 树立管治意识,提高京津冀都市圈的管治效率<br>    第五节 创新管治手段<br>    <br>    中篇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br>    第六章 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综述<br>    第一节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br>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br>    <br>    第七章 国内外典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实践和启示<br>    第一节 国外典型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br>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br>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与合作<br>    第四节 国内外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的借鉴与启迪<br>    <br>    第八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判断<br>    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背景<br>    第二节 北京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br>    第三节 天津市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br>    第四节 河北省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br>    第五节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阶段判断<br>    <br>    第九章 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br>    第一节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br>    第二节 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环境落差较大<br>    第三节 自主创新能力差,制度创新不足<br>    第四节 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缺乏深层次的协作<br>    第五节 中心城市拉动作用不强,特色产业不明显<br>    <br>    第十章 京津冀城市功能新定位下产业发展方向研究<br>    第一节 北京城市功能新定位下产业发展的方向<br>    第二节 天津城市功能新定位下产业发展的方向<br>    第三节 河北省城市功能新定位下产业发展的方向<br>    <br>    第十一章 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的重点领域<br>    第一节 第一产业分工与合作<br>    第二节 第二产业分工与合作<br>    第三节 第三产业分工与合作<br>    <br>    第十二章 新形势下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模式与机制探讨<br>    第一节 “竞合”互补的产业分工合作模式<br>    第二节 建立京津冀区域科技资源整合与协调机制<br>    第三节 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br>    <br>    下篇 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br>    第十三章 区域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br>    第一节 区域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br>    第二节 区域循环经济的层次分析<br>    第三节 区域循环经济的模式<br>    第四节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战略决策<br>    <br>    第十四章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启迪<br>    第一节 世界各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br>    第二节 国际组织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br>    第三节 国外循环经济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迪<br>    <br>    第十五章 京津冀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分析<br>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经济发展的三种模式<br>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br>    第三节 京津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r>    第四节 京津冀发展循环经济的sw0T分析<br>    <br>    第十六章 京津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机制与对策<br>    第一节 基本模式<br>    第二节 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对策<br>    附录1 京津冀都市圈城镇空间布局模式研究<br>    附录2 河北省在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br>    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举措<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