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呐喊篇:中国需要一场品牌革命
什么是品牌革命?中国为什么需要进行一场品牌革命?怎样进行品牌革命?
这是关乎中国经济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大问题,不可不讨论清楚。对此,本篇由中国品牌泰斗艾丰亲自执笔先行概述,给读者展示一幅精美的“俯瞰中国品牌”全景图。
中国人永远做“廉价打工仔”?
面对“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尴尬
怨天怨地不如怨自己
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两个不可持续”
首先走出观念上的误区
政府、企业、中介,三类主体合力
具备三心:决心、信心、耐心
未来30年的主题
危机篇:四面楚歌下的中国品牌
回想2008年,除了让我们热血沸腾的北京奥运会,还会有一种让我们难堪的,甚至是隐隐疼痛的记忆,那就是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由此,噩梦开始了:中国乳业巨头节节败退,雀巢、联合利华等外国品牌乘机大举攻城略地,占领中国市场。
这是中国消费者多么不愿看到的事实,而这样的场景远没有结束。在质量和资本的内忧外患夹击之下,中国的民族品牌一个个退守,一个个被外资蚕食,逐渐在中国市场销声匿迹。在一片烽火中,四起的狼烟正向人们发出一个惊人的信号:中国品牌已是四面楚歌!
谁会是下一个“三鹿”?
比亚迪:巴菲特光环,难敌信任危机
“山寨手机”:手机中的“炸弹机”
空调谎言:无氟变频空调,只在广告里有吗?
“楼脆脆”与“楼歪歪”:地震“震”出来的黑幕
“紫砂门事件”:一个美丽的谎言
中国品牌,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日化用品:谁是跨国巨头的下一个猎物?
食品行业: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快餐业:肯德基、麦当劳称王
服装业:“咱就是少那个品位”
中国制造,你还能走多远?
“呜呜祖啦”之怪象:“世界加工厂”背后是落寞
“烧鞋事件”:“中国制造”在国外
质量与技术:中国制造迈不过去的“坎”?
症结篇:中国品牌,“病”出有因
上海汽车、小护士、太阳神、活力28……这些品牌曾一度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它们浓缩着我们一代的记忆,甚至凝聚着我们的情感。然而,这些曾经辉煌的品牌哪里去了?它们为什么像流星一样划过夜空?
在本篇,笔者将结合当下中国的品牌环境,探讨中国品牌“重病”的诸多症结,希望能为中国品牌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遭遇尴尬:中国品牌之恶习种种
保健品之痛:都是质量惹的祸
“捐款门”危机:你的责任意识在哪里?
“哈慈”的谢幕:定位决定成败
知识产权:中国企业的“麦城”
“革命”尚未成功,中国仍需努力
“假水”风波:毒瘤务必根除
中国品牌的悲哀:要么长不大,要么卖
“啤酒现象”:地方保护何时休?
“丑陋的中国人”:中国式观念之殇
革命篇:中国品牌的浴火重生
在外国品牌在中国攻城略地中,中国品牌的集体沉沦让仁人志士们竞相奔走,痛心疾首。面对时不我待的大势,中国品牌急需涅槃重生,以全新的面貌背水一战,反守为攻,这才是中国品牌的出路。
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和冠”:“死亡谷”里的幸存者
“炭吉”:“好死不如赖活着”
品牌让企业在危机中屹立不倒
中国企业,请举起你的“品牌”大旗
质量为王:向诺基亚学习
品牌自主:安踏“踏”出来的“血路”
创新:湖南卫视凭什么?
传播:一个失误差点扼杀了一个百年老店
政府,再来一剂强心针
打假:“乱市需用重典”
《反不正当竞争法》,你掩盖了多少真相?
支持国货,从政府做起
品牌需要“母爱”
展望篇:品牌,让中国更受尊敬
一个没有自主品牌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
当联想收购IBM,当海尔走向世界,当吉利收购沃尔沃,我们的悲哀变得不那么绝望;当品牌中国节声势日隆,政府购买公务车开始移情自主品牌,我们灰暗的眼睛迎来了阳光。有一天,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支持我们的自主品牌,品牌中国已经不再遥远。
觉醒:奋起的中国品牌
海信,在南非实现本土化
在路上:自主品牌激荡30年
政府助力自主品牌企业
危中有机:中国品牌的“拐点论”
金融危机是中国品牌崛起的历史机遇
逆市上扬:品牌成应对危机利器
越是危机,越需要加大品牌的投入
“走出去”:中国品牌的春天
中国品牌之梦:“三心二意”+“敢折腾,会折腾,勤折腾”
小肥羊:“喜羊羊”挑战“灰太狼”
吉利:李书福演绎“蛇吞象”
百度:谷歌言退,只因不敌百度?
爱国者:3年为中国消费者节约66个亿
学会“三心二意”,懂得“折腾”
优秀的民族品牌是国家的脸面
心怀高远,脚踏实地:中国品牌之路
地域品牌:疯狂的三亚,尴尬之后路在何方?
个人品牌:无畏者王利芬VS.身陷“学历门”的唐骏
从跟随到超越:企业未来的品牌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品牌标志性事件
附录二:2009年中国百大品牌大事记
后记:中国品牌的回归与跨越
展开
——著名经济学家、权威品牌专家 艾丰
在GDP连年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一种深切的悲哀:一个品牌所换来的利润,远远超过中国无数人日夜操劳得到的收益。中国得到了楚楚可人的GDP增长数字,而外资拿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因为他们有响当当的品牌。
——著名财经评论员 时寒冰
表面上,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享受着“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已经行销全球。但实际上,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里利润最薄的一环!
——著名财经学者 郎咸平
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买,买了之后就束之高阁,打入冷宫。
——著名品牌专家 李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