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研究了对一个国家产品的刻板印象与对具体产品的态度之间的一致程度。他们发现,对一个国家的态度与对来自这个国家产品的态度之间有显著区别。他们认为,根据对一个国家产品的态度来做广告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对具体产品的态度更重要。消费者对一个国家产品的态度和对具体产品态度之间存在差异,这一结论得到(Gaedeke(1973)、Reierson(1966)、Nagashima(1970,1977)和Krishnakumar(1974)等研究的证实。这意味着(有几个研究已经证明),对一个国家产品的态度会随着产品类别的不同而变化。但目前的研究尚不知晓决定产品获得最高或最低评价的原因。
Schleifer和Dunn(1968)发现,美国学生对于不同广告产品的态度不同,他们更喜爱广告中出现的美国产品,而不是埃及产品。在该研究中,埃及人的广告使用埃及人当模特和英译版文稿(此实验情景可能是不真实的)。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当以消费者测试的形式给出喜爱国家的推荐人的评分时,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也随之提高。他们从而推测,证言型广告在国际广告中特别有效。
Reierson(1967)发现,传播与促销改善了消费者对意大利产品的态度,但未改善对日本产品的态度。他因此认为,如果偏见不太强,广告是有效的(当时消费者对日本产品的态度比现在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