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深圳转型:城市治理模式的革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79321
  • 作      者:
    金心异著
  • 出 版 社 :
    海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金心异,网名,原名金城,现为《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兼深商研究会秘书长,中国致公党深圳市委委员、参政议政工委副主任、深圳市政协委员。
    因特虎网络“三剑客”之一。主编“民间版深圳蓝皮书”,致力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深港城市竞争力和珠三角区域产业经济研究。
    在近年广东网络问政议政的大潮中,是理性问政的代表者之一。2003年以网文《珠三角失去竞争力了吗?》蜚声南粤,2008年发表《南粤十一问》,成为著名的“岭南十拍”中的第一拍,《广东区域统筹发展要有新思维》一文获得广东省委省政府“我为广东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征文一等奖,2008、2009年两度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与网友及社会人士的座谈会,并荣膺2009年深圳“年度意见领袖”称号。
展开
内容介绍
    金心异最初对我的建议很不以为然,除了他对政府的做法不理解外,更主要是他不愿意去做给政府形象贴金的事情。我们谈了很久,他提出了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完整与清晰的决策过程与依据;二是政府有关部门不预设结论;三是金心异文责自负,没有政府部门审定程序。若我能答应就可合作,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他的条件,而这也就成了日后我们多次合作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评
    深圳今天面对的转型问题,整个中国经济也将遇到。深圳的转型或许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美国《时代》周刊
    深圳是我国的先行地区,深圳的实践、深圳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均走在全国前面。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深圳最重要的经验是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并逐步形成内生性的创新优势。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一鸣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之所以常说20世纪90年代市委书记李灏为深圳成为一个重要城市奠定了基础,除了他主导建设了深圳机场、深圳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外,还包括他推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金融业基础,并为深圳成为一个全国性金融中心创造了条件,在他任内,创建了证券交易所、外汇市场、期货市场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创办了深圳发展银行、深圳特区证券等一系列金融企业,主导了深圳企业股份化改制第一次浪潮。而其中1991年正式获准出生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后来成为整个深圳金融体系的核心。
    短短的不足10年时间,金融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一起,迅速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第二次产业转型的重要成果。1999年末,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3.2 %,与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一起被列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然而1999年到2002年间,深圳金融体系迭遭来自政策方面的重创。
    央行深圳特区分行降格为中心支行
    1998年底,在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主导下,央行对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根据地域关联性、经济金融总量和金融监管的需要,在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建立了九个大区行和北京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重庆营业管理部作为央行的派出机构。大区行制度正式确立。
    此政策的用意是打破地方政府对央行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挟持,令央行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可以说这一出发点是符合央行的角色转变和需要的,是正确的改革方向。
    但是这一决策却重创了深圳,金融界的人士应该很清楚深圳金融业务规模之大,与整个广东省差不多相当,更超过类似西北(央行西安分行)或东北数省(央行沈阳分行)的规模,更不要说央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所管辖的范围了。一方面说这样的大区分行的设置是尊重市场经济,一方面却仍以行政中心作为大区分行所在地,深圳因此被降级为中心支行,其地位仅与银川、西宁等中小城市相类似。
    原央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在级别上与省级分行相当,并具有一般省级分行不具备的改革创新功能,贡献了许多试验和创新经验。现在降格为中心支行以后,不但被扼杀了创新的功能,连很多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正常的业务,也都必须经过广州分行,而广州市和深圳市又在金融业务上有着竞争关系,这样的结果对深圳意味着失利。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继央行大区分行改革蔑视深圳之后,接下来受挫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人一向视深交所为自己金融体系的核心,但这一核心在2001年之后也岌岌可危。
    深交所停炭新股沉重打击深圳
    2000年,中国政府希望模仿纳斯达克模式设立中国内地的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打算以放弃主板发展的代价来获得设立创业板的机会。但是在2001年深交所停发A股(IPO)之后(2000年9月15日,中联重科在深交所上网发行后,深交所已停止在主板市场新股发行),创业板却迟迟不能决策上马,这使得本来有望成为一个重大政策利好的消息越来越变得像是利空。
    停发新股对深圳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国信证券200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停发新股对深圳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说,自从2000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新股发行(IPO)及上市被停止后,大量资金就掉头而去,源源北流上海。这幅资金流失的图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一级市场,另一个是二级市场。从2000年10月份到2002年5月份的20个月中,按照0.5 的比例估算,深市平均流失冻结资金数量最高达到4500亿元以上,最少也有1660亿元,平均每个月流失冻结资金数量则为2830亿元之巨。1997年和1999年,深市A股IPO募集资金占A股IPO募集资金比例都超过50%,停发新股当年就对募集资金产生显著影响,所占比例迅速下降到26.2 %。这个数字意味着,少筹资规模累计已经达到666.1 1亿元,相当于1998~2000年深市A股吸纳资金的总额。在停止IP0前的21个月份,深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一直领先于沪市,停止IPO之后,形势发生逆转。截至2002年10月,沪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已经达到41.8 2%,比深市停止IPO前沪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的19.8 6%增加110%以上,而同期深市累计上市新股成交贡献还不到4%。
    证券同业资金是深圳银行系统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停发新股后,已从1999年12月到2001年4月间月均1000亿元的历史高点,降至2002年10月的400亿元左右。截至2001年底,深圳银行系统同业存款余额减少了800亿元左右。2001年后设立的基金公司除一家落户广州外,全部落户上海。
展开
目录
序一
第一章 没有谁能抛弃深圳
有人认为自1994年胡鞍钢与厉有为掀起“特区不特”之争论开始,深圳特区其实已名存实亡;有人认为1997年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深圳完成帮助香港平稳过渡后。深圳在中国版图上的政治地位就开始走下坡路;有人则认为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完成全面对外开放后,所谓经济特区的存在已没有了任何意义唱衰之声四起,深圳你将被谁抛弃?
第一节 后特区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1996-1998年,深圳跌落凡间了吗
厉、胡之争开了个很不好的头
1997香港回归深港关系受抑制吗
第三节 1999-2002年,深圳沉沦
央行深圳特区分行降格为中心支行
深交所停发新股沉重打击深圳
“四大金刚”迁出传言风声鹤唳
第四节 “抛弃论”笼罩深圳
第五节 2003-2007年,触底反弹了吗
CEPA是中央香港政策调整的重大信号
温家宝听见了深圳的哀怨
“一行三会”恢复深圳级别待遇
中小企业板恢复深交所融资功能
深港结成战略联盟共建国际大都会
深圳在全国高速铁路网中取得应有地位
“深港创新圈”计划获国家支持
深圳获得“大运会”主办权
第六节 2008-2009年,深圳回到前台
第七节 深圳没有自暴自弃

第二章 科学发展的深圳模式
据观察,中国出现了三种市场经济的苗头:一种叫权贵(或日官僚的、裙带的)市场经济,一种叫买办市场经济,一种叫本土民本的自由市场经济。如果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框架下来看,深圳的本土民本、自主创新模式,正是引领中国转型的那个所谓“起于青萍之末”的南风。
第一节 未来30年是中国转型关键期
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整理十年
美国“进步运动”的镜鉴
中国的“镀金时代
第三节 《珠纲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的“深圳印证

第三章 深圳的三次产业转型
深圳这个城市产业体,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已然经历了两次成功的产业转型,并正在进行第三次产业转型。虽然每一次转型都显得惊惶失措、不知何所之,但都涉险过关,更上一层楼。
第一节 深圳的第一次产业转型
第二节 深圳的第二次产业转型
第三节 深圳的第三次产业转型
第四节 深圳的产业格局
从三大到四大支柱产业
三大主导产业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
十大传统制造业如何升级
三大适度重型化产业
三大新兴主导产业的确立
第五节 外源型诱发内源型
第六节 国有、民营与外资的三方平衡
外资由制造业渐转向服务业
民营资本是深圳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
深圳地方国资控制市政公用设施
深圳是央企的“风水宝地
驻香港央企在深圳表现最佳
深圳原本土居民集体资本去向不明
深圳的“国进民退”
第七节 深圳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失去有效性
第八节 深圳的产业用地问题
深圳工业用地渐耗渐少
旧工业区改造考验政府的政经智慧
确保产业升级用地是深圳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住宅用地的供给也事关深圳产业未来格局
生态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第四章 区域创新体系:深圳的新奶酪
深圳的哪些经验是不同于上海、北京、广州、香港这些城市的。属于自己独有创造的,对国家作出的特别贡献?深圳的产业体系里面,有哪些不是受香港的辐射或随香港产业北迁而来,而是由自己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出来的?那就是自主创新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第二节 深圳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经验
第三节 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第四节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驱动力
赛格驱动时代
华为驱动时代
腾讯驱动时代
市场驱动力与政府驱动力
第五节 深圳高新区的升级换代
深圳高新区是中国最成功的高新区之一
深圳高新区必须转型升级
不做制造做什么
深圳高新区扩容和二次创业
……
第五章 中国急速城市化的深圳标本
第六章 城市治理模式的革命
第七章 从经济特区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第八章 香港+深圳:升级中国引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