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讲到:企业管理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乃是《驱动力》要探讨的核心主题。
10年前,我们讲领导力,希望依靠领导个人的能力和素养把企业做大做强;5年前,我们讲执行力,希望提升员工的工作质量,把经营做实做深。今天,我们发现,偏面强调领导力,可能存在风险,例如黄光裕之于国美;偏面强调执行力,可能引起反感,以80后为主流的员工群体,不再相信说教。所以,我们要回归管理的源头,寻找员工的驱动力。
打个譬喻,如果说企业是一辆汽车,领导力是方向盘,执行力是轮胎,那么,驱动力便是发动机。因此,获得员工的驱动力,等于突破了管理的核心技术。
《驱动力》主张,员工的心理需要才是管理的发出点,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基层员工的创造潜能,完成这项任务,既不能只凭管理者的个人魅力,也不能只凭一厢情愿的“政治思想工作”,而是从机制层面着手,这个机制包括五个相互关联的策略:
开放度——这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也是企业管理无法“深入”基层的症结。《驱动力》引入“交互学习模式”,立足于技术层面打通管理者和部属之间的“隔膜”,使“80后”真正成为企业的先锋队,“元老”级员工梅开二度。
客户化——客户化程度高不高,是否将“为顾客操心、为同事操心、为企业操心”深化为可操作的流程和行为策略,是衡量一家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佳指标。《驱动力》没有停留于理论上探讨,而是聚焦于“手段”的构建,促成“全员客户化”,达到倍增经营张力的目的。
创造力——员工的积极性问题,一直是企业领导最头痛的事,更是企业“内功”的能量表。通常的激励,不外乎多发几张钞票,多说几句好话,《驱动力》的深度在于,将员工的“成就感”视为创造力的核心因素,由此出发,突破了传统激励方式的局限性,通过“全息激励”,使员工成为自觉自愿的创造主体。
价值观——没有思想的企业,走不远,也做不强。这是谁都明白道理,但是,如何将企业文化“落地”,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却是一大难题。《驱动力》的着力点是:搭建从思想到行为的“桥梁”,实现企业文化的“真功夫”,而不是空喊几句口号或理念。
成长性——最终决定企业寿命的,不是现状,而是成长的动能。《驱动力》的观点,完全超越的我们的思维定势,它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在于,把企业做成一个“孵化器”,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义,谋求共同发展。这既是挖掘员工积极性的制高点,也是企业长成“千年银杏”的终极方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