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方兴未艾,相关研究文献飞速增长,研究主题不断涌现,研究视角与分析层次日益多样化,但却仍未能就一些基本问题得出共识性解答,没有如想象的那样给其他相关领域带来实质性的知识冲击。悲观主义者不断质疑创业研究作为独立学术领域的“合法性”,认为创业热潮仅仅是时代特征的产物,是利用已有组织、行为和战略理论就能够解释的“新现象”;而乐观主义者又致力于反复论证创业领域独特性的依据,不断探索已有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研究空间。
正如库恩(Thomass.Kuhn)所指出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有赖于人类在特定范式指引下的积极探索,而范式的产生则依赖于对现象本质的把握。不少学者都认同创业研究正处于前范式的混沌阶段,尽管如此,就连悲观主义者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正反论调交错的喧嚣声中,创业研究蹒跚前行,逐渐识别出了创业活动的独特性,积累了大量累积性碎片。创业研究作为独立学科领域的边界和“合法性”正在开始浮现。
在我国,创业活动在推动改革开放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维迎教授在接受《权衡》杂志采访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次制度变革浪潮伴随了三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也是三次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制度转型与东方文化塑造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创业活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帽子”、20世纪90年代快速成长企业的猝死到今天的“山寨”现象等带有鲜明特点的经济活动为国内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我国的创业研究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
我国创业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创业研究迅速在社科领域形成了炙热氛围,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重点大学相继成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创业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毋庸置疑,创业领域有着大量的研究机遇,但如何在混沌状态下识别、把握研究机会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