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板是怎么想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7147
  • 作      者:
    陈中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中,曾任某著名咨询公司研发总监,中国管理传播网、世界品牌网、价值中国网、博锐传播网、创业邦专栏作家。对于如何塑造一个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组织有深刻认识,对公司、工作、职场的本质有独到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老板是天生就“黑”的吗?<br>    老板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职位?<br>    老板和员工是天敌还是战友?<br>    ……<br>    作为员工,你知道老板的真实想法吗?<br>    作为老板,你告诉员工自己的真实想法了吗?<br>    ……<br>    老板到底是怎么看待企业、员工、工作、薪酬、成本、管理乃至公司政治的呢?<br>    本书选择了企业生活中七个重要方面,也是员工关心和困惑的七个方面,展示了老板的真实想法,说明了市场的规律,阐释了其中的逻辑。员工可以与之进行自我对照,找出差距,在工作中加以学习、改进和提高。最终实现个人获得成长,企业获得发展。
展开
精彩书评
    职场上有两个巴掌,老板是其中一个,很多书告诉了大家职员的巴掌,这本书是对于老板巴掌的很好透析。<br>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袁岳博士<br><br>    与其拼命从技巧上来武装自己,不如从根本上把握职场的种种规律。本书就是跟你分享如何顺势而为的一本书,启人深思。<br>    ——钟震玲,经管畅销书作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这样看企业<br>      企业是老板的身家性命<br>      企业是老板的身家性命,为了创办公司,老板的资金可能是全部家当的投入,也可能是找亲戚朋友们凑起来的。这些投入,都是压在老板心头的巨石,只有企业办成功了,这块石头才可以从身上卸下。<br>      投入越多,行为越容易受到约束。当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员工可以一走了之,或者是骑驴找马。老板却必须硬扛,竭尽全力去扭转局面,否则,失去的就不只是一个机会或者岗位,而是全部的希望。老板可能必须从此重构一种生活方式。<br>      曾经,国内有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因为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在一段时间之内公司业务受到了影响,订单减少,现金流捉襟见肘,濒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们纷纷离职走人,老板则到处借钱来给员工发工资,以维持住企业的士气,同时拼命寻找客户,但是,终因业务没有起色,无以为继,成为无源之水,公司破产了。老板呢?又开始了打工仔的生涯。<br>      所谓老板是投入,是说无论老板向着哪个方向,都处于企业之中,他无法抛弃企业,除非他让企业破产。一般来说,只有迫不得已的时候,老板才会这么做。因此,老板必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企业之中。而员工却有不同的选择,他更多的是参与了企业。<br>      投入和参与的不同,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午餐中的两道菜:青椒炒鸡蛋和回锅肉,就午餐来说,母鸡只是参与了一下,而猪则是投入了。<br>      企业是老板的全部希望,他靠企业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靠企业实现发财的梦想,靠企业来给家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总之,企业寄托着老板全部的希望。如果只是想过个安稳的日子,就没有必要做老板了。员工则不同,这个企业不行了,还可以另外找一个企业,只要自己愿意,尽可以像候鸟一样迁移。<br>      企业是老板的身家性命,这是理解老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理解了企业对于老板的重要性,明白了企业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也才能理解老板的一些“古怪”甚至是不近人情的行为。为什么老板对待工作那么苛刻?为什么老板精力无穷?为什么老板没有生活情趣?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关于老板的各种行为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br>      老板将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企业身上,使得自己的退出变得艰难。自己的退出既然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永远都不让企业退出市场,这样自己也就不用退出了。但是,企业退出市场与否,不但与自己有关,也与市场有关,与竞争对手有关。老板不能控制竞争对手,也无法垄断市场,只能控制自己,也只好控制自己。尽可能地从自己做起,希望自己创办的企业能够安然度过创业前期的“猝死期”,然后慢慢地从危险中上岸,成为一个可以自我顺畅运转的平台。这个时候,老板才能够稍微放点心,也才有可能赚到钱。<br>      根据统计,新创企业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创业的前三年,就有80%被淘汰;能成功生存五年的企业,不到10%。如此高的失败概率,使得任何一个老板都不敢掉以轻心,都只能如临大敌、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维持着。<br>      因为是身家性命所在,老板其实过得很辛苦,很不自由。为了做老板,要放弃很多东西,要抵御很多诱惑,要冒失败的风险。不能像一般员工那样,上班是上班,下班是下班,下班了完全可以用来放松,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市面上出现了什么新花样,都可以去尝试。老板们则不同,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上班下班的概念,上班是上班,下班还是上班,脑子里面时刻都在考虑企业的事情,时刻都在想着如何将企业办好。至于为了企业的业务,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想破了头、跑断了腿、低头哈腰、卑躬屈膝,是所有老板都体会过的,而且这种经历绝对不是一次两次。<br>      柳传志刚创办联想的时候,想与国家体委做一笔计算机生意。虽然买方和卖方都有意愿,但是由于当时国家体制的原因,这笔买卖却需要经过第三方——“中仪”的批准。柳传志和国家体委的人一起赶到“中仪”,却被一个小业务员当做外商当场给轰了出来。众目睽睽之下,柳传志灰溜溜地退了出来,只能自己在屋檐下大口喘气。当时,柳传志已经40多岁,又是科学家出身,几曾受过这种鸟气。他觉得自己知识分子的自尊被人无情地践踏了,而且是这么一个小年轻人,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br>      但是,能怎么办呢,想要做成这笔生意就只能去找这个业务员。柳传志只能把一口恶气咽进肚子里。想方设法找到该业务员的一个同学做中间人,然后请他吃饭,陪他闲聊,让他开心,为他办事。在柳传志帮助该业务员兑换了外币之后,终于得到了该业务员的首肯,与体委做成了买卖。<br>      在联想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了拿回两万美元的利润,柳传志曾经泪流满面地给合作方写信。为了讨回自己的资金,柳传志曾经蹲在欠债人门前几天几夜。为了节省一块钱的公交费,走几公里的路……联想的发展,可以说是一部艰辛史。<br>      其实,每一个老板创业都很辛苦。辛苦只是一方面,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老板们必须对自己狠一点,控制自己的欲望,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放弃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调整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做,不啻于是在拿刀子割自己的肉,内在的痛苦可想而知。<br>      希望集团的刘永好,创业之前是一所学校的老师,后来在家养鹌鹑。因为鹌鹑蛋销售不出去,刘永好只得上街叫卖。遇到自己的学生,刘永好尴尬异常,回到家里也无精打采。但是,创业没有回头路,刘永好硬着头皮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继续去做销售工作。事业成功之后,刘永好也并没有开始享受生活,更不见他像很多有钱人那样出入声色场所。据说,只要在四川,无论业务多么繁忙,刘永好每天都回家吃饭,从来不在外面应酬。<br>      企业是老板的身家性命,所以老板不怕苦、不怕累,放弃自由,放弃爱好,改变个性,一心一意只想把企业做好。因此,会有管理,会有制度,会有考核,会有奖惩,会有辞退,会有任务,会不近人情,等等。其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的身家性命系在某一个物体上,我们是不是也会特别紧张,如果有人侵犯了,是不是连拼命的心都有呢?<br>      企业不只是老板的,也是员工的<br>      毫无疑问,企业是老板的,这不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的出资人的权利,也是得到大家承认的共识。但是企业一经产生,就独立地存在。它不再仅仅是老板的,而是企业全体人员共有的。老板不可能靠自己运转一个企业,他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员工,与他一起,使得企业顺利运转,赢得市场,获得利润。员工则通过企业这个平台,提供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赢得成长。<br>      老板通过企业实现梦想,员工也通过企业实现梦想。企业是双方实现自己梦想的共同平台,老板和员工的利益由此也在企业中得到统一和融合。<br>      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存在两个层面的关系,首先是通过企业这个平台,一起将蛋糕做大,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对获得的蛋糕进行分配。<br>      在第一个层面,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利益是共同的,只有双方合力,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回报,将更多的“猎物带回家”。在第二个层面,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出现了分歧,甚至是对立,因为在利益数额确定的情况下,老板拿多了,员工就会少。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利益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过,这只是一种静止的思维。动态的思维是,如果蛋糕做大了,不论是老板和员工,能够获取的就都更多了。<br>      杨元庆现在是跨国企业联想集团的CEO,年薪数千万元。在刚毕业的几年,杨元庆的同学出国的出国,提干的提干,而自己所在的联想公司,是一家集体企业,在市场上并不像现在这样威名昭著。当时,杨元庆也动了出国的念头,只是因为柳传志的竭力劝说,杨元庆才安心地留在了联想公司。<br>      留在联想公司的杨元庆,被柳传志委以掌管联想微机事业部的重任。当时的联想计算机在中国市场的排名在十名开外。杨元庆带领事业部的人员,改造销售体系,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以价格开路,使得联想公司的计算机迅速成长为中国计算机市场的第一品牌。在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计算机业务,成为一家全球性的跨国企业。<br>      随着联想的成长,杨元庆也同步成长,不论是江湖地位还是收入,都是他以前的同学所不能比拟的。<br>      联想和杨元庆的关系,是一种水涨船高的关系,这也正是企业和企业的全体人员的关系。企业好了,大家获得更多的收益。大家努力了,企业获得更大的业绩。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成就。<br>      企业是在市场中航行的船,只有企业的全体员工都齐心协力,这艘船才能穿越海上的迷雾,到达理想的彼岸。企业的全体员工通过企业这艘船的航行得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员工们之间如果三心二意,只会让船四分五裂。不但到达不了目的地,还可能会葬身于市场之中。<br>      优秀企业出来的员工,被认为是优秀的员工,各个企业抢着要,还愿意出高价钱。破产企业出来的员工,被认为是素质差的员工,企业都不愿意要,即使薪水要求更低。虽然说企业破产并不代表员工没水平,但市场就是这样进行检验的。如果没有办法改变市场,那就只有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一开始就处于一家优秀的企业中,或者是努力把自己所在的企业做到优秀。<br>      企业是员工的保护伞,只有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撑起这把伞,让这把伞挡风遮雨。员工们之间如果三心二意,不但伞不能起到保护的目的,还会让伞千疮百孔,一段时间之内,大家都被风吹雨打。<br>      或者有的人说:“船裂了,伞破了,对我没什么影响,我离开就好了。”跳槽,是很多人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如果跳槽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那么跳槽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不顺。<br>      被称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唐骏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候说,跳槽不能是盲目的,不能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跳槽,要在企业最好的时候跳槽。<br>      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跳槽,一方面会让人觉得你做人不地道,另一方面,会让你自身的价值被低估。同时,因为你跳槽是被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到了一家新的企业,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你还需要重新去熟悉企业的环境,重新将以前走过的路来一遍,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做重复性的事。而你在企业最好的时候跳槽,你会得到原来企业的赞扬,同时因为企业状况好,也很容易找到你的替代人,而你,则因为溢出效应能够获得更好的报酬。<br>      从微软到盛大,唐骏的身价从几千万涨到4亿元,从盛大到新华都,他的身价又从4亿元涨到10亿元。每一次跳槽,唐骏都将自己的身价提升了一大截。同时,每一次跳槽,他都获得了原来企业的极高赞誉。在微软,唐骏被任命为微软中国的名誉总裁。在盛大,即使在离职后,盛大老板陈天桥还打电话给唐骏感谢他做过的工作。<br>      姑且不论跳槽之后如何,虽然员工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在企业中的这段时间,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回来了,这段时间的生命和价值,难道也让它空白?不要轻言跳槽,因为这也就意味着轻言放弃。容易放弃的人是很难成事的。<br>      将自己与企业对立起来的员工,其实是在将自己与老板对立起来。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拿这么少,老板舒舒服服拿那么多,世界太不公平了。由此产生心理的不平衡,进而表现在工作上不努力,态度上不积极。懈怠、埋怨等破坏性的言论和行为开始出现,当然就会自绝于企业的成长之外。<br>      员工不应该拿老板和自己比,这种比较不是对称的。员工应该拿老板的收益和全体员工的收益比,因为老板的投入使得全体人员都有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支撑着全体员工的努力。老板的收益是一种资本的收益,如果没有这种收益,谁会去做老板呢?<br>      同事同事,就是一同做事。排除掉老板与员工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老板和员工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老板希望通过员工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员工希望通过老板提供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会有地位的不一致和责任的不一致,也就有待遇的不一致。但是,这些不一致,不能被当做对立的理由,更多应该看做是分工的结果。<br>      企业是老板的,也是员工的。对于企业的事情,最好能够主动施一把手。凳子倒了,主动扶起来;花草枯萎了,主动浇水;地板上有水迹,主动擦掉。在企业待一天,就要把企业放在心中一天,关心企业的发展,愿意为企业的事情出谋划策,而不是站在老板的对立面考虑问题,像局外人一样冷眼旁观。<br>      企业说白了,是将老板的资金、员工的努力和企业全体员工的头脑集中起来,一起在市场中赚钱。大家是合作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实现的。企业是合作的产物。<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观点精选<br>第1章 这样看企业<br>企业是老板的身家性命<br>企业不只是老板的,也是员工的<br>企业有企业性<br>企业背负终极风险<br>企业不是歇脚点<br>老板是一个职位<br>老板不是天生“黑”<br>第2章 这样看员工<br>做好本职工作是根本<br>眼睛里有活,手中能出活<br>多提解决方案,少提问题<br>多一些感恩,少一些抱怨<br>融入企业,做企业的一分子<br>忠诚于你的工作<br>事情到你为止<br>有“我要”的精神<br>职业化不接受情绪<br>保守企业秘密<br>做企业的形象代言人<br>第3章 这样看工作<br>尊重你的工作<br>工作是带薪学习<br>工作是资源聚集池<br>给自己交代,不是向别人交差<br>一切为了完成工作<br>别让原因成为借口<br>结果重于过程(做过=0,做到=1,做好=100)<br>多做一点,提升一线<br>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br>没有最好,只有更好<br>早到半小时,晚走半小时<br>在重要的事情上投入资源和精力<br>只有全力以赴,没有尽力而为<br>复命<br>一分钟都不耽搁<br>今日事今日毕<br>第4章 这样看薪酬<br>薪水高低,不是老板决定的,是员工自己决定的<br>市场会给出每个人的准确定价<br>比待遇,也要比业绩<br>薪水,是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前提<br>注重薪水不如注重未来<br>第5章 这样看成本<br>企业的钱也是辛苦得来的<br>心疼企业的钱,像心疼自己的钱一样<br>抠门是值得鼓励的行为<br>浪费工作时间就是偷盗<br>成本是老板的心头剑<br>任何成本都应该与收益对应<br>第6章 这样看管理<br>员工能够自我管理是老板的期望<br>管理不针对个人,针对职场行为<br>制度是高压线<br>服从是企业运转的基础<br>尊重职位的权威<br>第7章 这样看公司政治<br>公司政治并不神秘<br>别太关注公司政治<br>巴结工作,不是巴结老板<br>不提倡八面玲珑,但是要和平共处<br>不跟同事做朋友<br>不说老板坏话,不说同事坏话<br>不要怕被折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