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进入工厂,在这个大环境中践行三十余年,渐渐摸进企业管理的门槛,窥见其中无限学问。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从创业伊始的简单模仿学习,到如今的学习借鉴、思考创新,我的价值取向逐步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增值并举,注重软硬实力同步增长,还得追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赢的集成成长能力。“心力管理”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
何为心力?我的理解是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和才智,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心力管理,是将企业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利用的过程;是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净其心,消除恶心,增加爱心,发自内心,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
1997年,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成为黄桥镇第一家改制企业试点,真正拥有了“产权明晰、自主管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自主权。那时,受经济不景气大气候的影响,一些企业拖欠员工工资的现象很严重,顺口溜“工钱工钱,做了工何时拿到钱”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语,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改制后的路如何走?如何改变原有管理模式,注入心力,转化体制优势,学会走新路?我不讲大道理,不呼空口号,换位换心,模拟分析,站在员工或下属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员工的工作动机、劳动艰辛程度,及其给企业发展创造的价值,综合各种因素定位,寻找改革的活力与合力。
我们想员工所想,拿起改制后兑现的自主权,首当其冲选择工资作为突破口,端出暖人心的“滋补药膳火锅”,确立“不同岗位、不同考核、不同薪金”的“双工资制”新模式,在员工中推行“双周工资制”,在中层管理者中推行“双薪工资制”。一方面让员工做了工就能拿到钱,一个月发两次工资,看得见实惠,赶得上家用,解除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让管理者坐什么位置拿什么工资,双倍以上让其将心比薪。高薪之下必然是高责、高效、高能,只要你付出总能得到回报。
初试牛刀。通过换位沟通体验,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盲点变成了看点、亮点、出彩点,最大限度激发员工与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了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保证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企业发展步伐。我陶醉,手舞足蹈,为自己的第一次的心动到行动,栽下树长出果而兴高采烈。
清华大学张德教授把企业管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是人治,靠“一把手”的强势领导来管理企业;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是法治,靠制度来管理企业;第三阶段是文化管理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文治,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方面。
当今世界,现代化就是意味着事物在不断的演变。在管理科学中,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管理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而管理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动态的。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面对不断演变的内外部环境,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在竞争中已变成了最基本寻常的标准,文化管理成了重要的时代课题。如何从内涵上深化,广度上拓展,进度上推移,这些年,我在实践的路上义无反顾地艰辛探索,探寻着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具体化为“心力管理”的规律和实践方式。
曾记幼学“一支箭易折断,一捆箭折不断”的故事,“团结就是力量”的理念使我记忆犹新。细微之中如何显心力?带着这个问题,我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领悟了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赢得人心,即使面对逆境,也不要失去希望,因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心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