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评价:scale and evalu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2658
  • 作      者:
    耿勇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耿勇,男,安徽省定远县人,1976年12月出生。2004年师从我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鞠颂东教授进行物流网络理论的学习和研究,2008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中国物流学会会员、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物流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与撰写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 6篇被ISTP检索。主持并参与完成了10余项横向或纵向的科研课题。目前研究领域为:物流网络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区域物流产业及政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评价》是“现代物流网络理论丛书”中的第五部著作,是对物流网络中的三个子网络之一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评价》以协调发展为主线,综合应用多元统计、系统分析及智能算法,研究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评价方法和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的确定方法。在文献研究和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评价》分析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构建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模型、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模型,提出了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控制策略。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评价》作为一本学术专著,适合物流科研人员和政府物流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同时也适合用做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协调与发展的内涵,从形式上看,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一种组织管理工作。例如,为了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处理并解决好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二是事物发展的一种态势。如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节和控制目的就是为了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协调是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它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作为一种状态,协调是指被协调者各要素之间的融洽关系,从而表现出最佳整体效应;作为一个过程,协调表现为一种控制与管理职能,是围绕被协调者的发展目标对整个过程中各环节活动的相互关系加以调节,减少这些活动之间的矛盾,共同发展,促进被协调者目标的实现。
    本书中的协调是指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以及两系统的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和谐一致,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系统之间的协调。协调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系统内各要素的发展状态、发展规律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两者的协调一致。协调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现代物流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避免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浪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问题研究的提出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问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问题的研究

第二章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研究基础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概念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研究的内容
第四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第三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
第四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协调性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思路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指标
第三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前提:物流需求分析
第四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的模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控制策略
第一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区位选择与功能定位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总体布局与统筹规划
第三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政府调控与引导
第四节 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企业市场化运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北京市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第二节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合理规模确定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书总结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