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10,创新型城市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02236
  • 作      者: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组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把握创新型城市出现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最新进展,分析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特征及典型路径,提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途径与评价方法。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战略进程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全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的城市数量已经超过200个。创新型城市不是一个概念和口号,它与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等一样,都是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国家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的支持下,由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集体研究撰写。《2010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和政策性,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可供科技宏观管理领域研究者和决策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评
 
展开
精彩书摘
   国内外都认为创新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依靠创新推动和引导社会的科技、教育、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以及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创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创新是人类固有的本能,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创新。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知识社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靠创新推动的,创新造就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为什么到现在才提出创新发展呢?这就要从创新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来探索。创新概念最简洁明了的表述是英国沿用了十几年的定义:创新是新思想的成功应用。创新发展实际上应包含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创新自身的发展,另一个是创新外延的发展,创新自身的发展推动着创新外延的发展,外延发展又推动着创新自身的发展,这是一个正反馈关系,到了知识经济、知识社会时代,这个正反馈关系的巨大威力才开始涌现出来。
  现代社会无论是创新主体还是创新方式、创新方法、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都有了很大的实质性发展。已有的创新是分散的,以个体为主的特征,思维方式上是还原论的线性思维方式。即使这样,这些特点也使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就,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科学家、技术发明家,他们的创新性成果推动了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先后步人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今天的知识社会。另一方面,已有的创新基本上是在物质、能量领域中,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革命都是在这两个领域中出现的,而真正在信息领域中出现的革命性发展,是在20世纪末才出现,由此引发的产业革命正方兴未艾。这场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推动着物质、能量领域中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同时也推动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出现了人一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思维方式,人类更加聪明了,创造性更强了。在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层次上,以及三个层次的结合上,都比过去有了巨大发展。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研究方式、工作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以至娱乐方式,特别是创新方式。这就是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出现的背景。目前仅仅是这场信息革命的先声,大的发展还在后头。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展
第一节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一、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格局初步形月
三、公共科研体系发展明显加快,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
四、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机构有了新的进展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六、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人
七、促进创新的环境初步形成
第二节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家创新体系缺乏总体协调、系统效率不高
二、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有待优化
三、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四、产学研结合的制度保障不完善
五、公共科研体系的结构布局和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六、技术转移和扩散活动发展滞后
七、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第三节 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思路和原则
二、新时期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 创新型城市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战略意义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态势
一、世界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宏观态势
二、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兴起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一、科技进步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本因
二、国际竞争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诱因
三、创新战略是我国创新型城市兴起的直接动因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从创新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
二、从国际竞争和全球化视角来看
三、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对象
一、城市发展的网络体系
二、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
三、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新型城市的界定
二、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三、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城市创新发展重在实效
一、创新型城市的策略性思考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突出特色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路径
第一节 我国创新型城市发展路径的典型分析
一、深圳路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提升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
二、上海路径:提升城市“知识竞争力”,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
三、大连路径:整合创新资源,以增强城市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四、苏州路径:正确处理发展中的结构矛盾,推动以创新为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途径
一、建立符合本市基础和条件的创新型城市目标
二、建立以技术创新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建立鼓励创新导向明确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体系
五、建立适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五章 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研究状况与建设模式
第一节 发达国家关于创新型城市的认识和研究
一、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概念
二、发达国家的创新型城市研究
第二节 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分类、基本特征与建设着力点
一、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类型
二、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本特征
三、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六大着力点
第三节 东京、首尔、新加坡、伦敦的创新建设模式
一、东京都的创新建设模式
二、首尔市的创新建设模式
三、新加坡创新建设模式
四、伦敦市的创新建设模式
第四节 若干启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估的宗旨与原则
一、评价宗旨
二、分类引导
三、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
一、创新投入
二、创新产出
三、创新创业环境
第三节 小结
附录1国外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附录2国内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
第一节 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引导思路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城市知识产权工作
二、全面服务创新主体,切实提高各类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
三、健全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水平
四、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优化全社会知识产权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六、优化知识产权人才环境,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节 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评估思路
一、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评估对象
二、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引导方向
三、城市知识产权示范的引导内容
四、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指标体系
五、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判定标准
六、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评估模型
七、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诊断分析
第三节 城市知识产权示范促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
一、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成效
二、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基本经验
三、进一步提升城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企业创新
第一节 深圳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经验
一、政府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形成了比较好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二、城市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环境
三、城市有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较强市场驾驭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四、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制定切实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
五、企业和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上敢于投入,也善于投入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大力提升城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一、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二、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鼓励企业以技术创新追求长期利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三、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城市创新型企业的保护和支持
第三节 政府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上要“科学有为”
一、把握“科学有为”的原则
二、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生态
附录
第九章 创新型城市的文化建设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涵及作用
一、创新与文化
二、创新文化的兴起
三、创新文化的特点
四、创新文化对城市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发挥创新主体在创新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政府的作用
二、大学、研究机构的作用
三、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四、企业的作用
五、个体的作用
第十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大连市
一、大连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大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大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第二节 沈阳市
一、沈阳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沈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沈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第三节 宝鸡市
-、宝鸡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宝鸡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宝鸡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第四节 昆明市
一、昆明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昆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昆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第五节 银川市
一、银川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银川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银川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第六节 唐山市
一、唐山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唐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唐山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第七节 包头市
一、包头市科技创新基础
二、包头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包头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典型举措
第八节 厦门市
一、厦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二、厦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三、厦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举措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