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0420
  • 作      者:
    陈劲,张学文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从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角度,详细、系统、综合地论述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的特点是战略性、政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它是一本全面、系统、实用的著作。《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的独到之处是从多元化的视角论述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系统问题,主要为战略、制度、政策、人才、文化、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等方面问题。《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政策普及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
内容介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中长期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在全球化的视角下,立足我国的国情,着眼于未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共分11章,内容包括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理论、战略意义、国际比较,我国的特色和基础、战略框架、制度与政策体系、人才培养、文化培育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平台、载体、主战场和核心主体等。<br>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从多学科的视角,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注重战略性、政策性与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是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著作。《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最大的特点在于体系的完整性、理论的通俗化与政策的普及性。<br>    《创新型国家建设:理论读本与实践发展》的读者对象为党和政府的各级决策部门、执行部门、服务部门的相关人员,高校、各级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学生,企业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科技研发人员及广泛的社会大众。
展开
精彩书摘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发生重大的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型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创新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正在逐步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中国作为工业化的大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获得长远的发展优势,必须对现有的增长模式、经济结构、工业结构等进行调整。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br>    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br>    1.1.1 国际背景: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br>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在这种新形势下,科技应该作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现在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主要的战略选择。<br>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以创新型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形态,这一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是创新,并将以全球化竞争的形式出现。创新在21世纪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市场竞争与资源竞争日益加剧,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纵观人类历史,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背景和重大意义<br>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br>1.1.1  国际背景: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br>1.1.2  国内背景:变革发展模式<br>1.2  我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br>1.2.1  国际比较<br>1.2.2  存在的差距<br>1.2.3  面临的机遇<br>1.3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br>1.4  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br>1.4.1  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br>1.4.2  创新型国家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br>第2章  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理论与国际经验<br>2.1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br>2.2  创新型国家的特征<br>2.2.1  社会特征<br>2.2.2  共性特征<br>2.3典  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历程与经验<br>2.3.1  美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br>2.3.2  日本的创新型国家建设<br>2.3.3  英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br>2.3.4  芬兰的创新型国家建设<br>2.3.5  韩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br>2.4  主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总体经验与借鉴<br>第3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特色<br>3.1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础<br>3.1.1  经济基础<br>3.1.2  科技基础<br>3.1.3  人力资源基础<br>3.2  我国作为转型国家的经验<br>3.2.1  经验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br>3.2.2  经验二:政府职能的定位转变<br>3.2.3  经验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br>3.2.4  经验四: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br>3.3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br>3.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优势<br>3.3.2  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优势<br>3.3.3  科技人力资源优势<br>3.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br>第4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框架<br>4.1  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根本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br>4.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方针<br>4.2.1  总体战略方针<br>4.2.2  具体的战略方针<br>4.3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br>4.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路径<br>4.4.1  原始创新路径<br>4.4.2  集成创新路径<br>4.4.3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路径<br>第5章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体系<br>5.1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体系<br>5.1.1  知识产权制度<br>5.1.2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br>5.1.3  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br>5.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体系<br>5.2.1  财政投入政策<br>5.2.2  税收激励政策<br>5.2.3  金融支持政策<br>5.2.4  政府采购政策<br>5.2.5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br>5.2.6  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政策<br>5.2.7  人才培养政策<br>5.2.8  教育与科普政策<br>5.2.9  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政策<br>5.2.10  加强统筹协调政策<br>5.2.11  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政策<br>5.2.12  开放式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政策<br>第6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br>6.1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br>6.2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br>6.3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br>6.3.1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br>6.3.2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br>6.4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br>6.5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与途径<br>6.5.1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br>6.5.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br>第7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创新文化的培育<br>7.1  创新文化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br>7.2  创新文化的内涵和作用<br>7.2.1  创新文化的内涵<br>7.2.2  创新文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br>7.3  培育创新文化的原则<br>7.4  创新文化培育的基本途径<br>第8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平台:国家创新体系<br>8.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br>8.1.1  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br>8.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br>8.1.3  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br>8.2  主要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br>8.2.1  美国的创新体系<br>8.2.2  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br>8.2.3  芬兰的国家创新体系<br>8.3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br>8.3.1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演化<br>8.3.2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br>8.3.3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br>第9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载体:区域创新体系<br>9.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框架<br>9.1.1  区域创新体系的提出<br>9.1.2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br>9.1.3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br>9.1.4  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br>9.1.5  区域创新系统的政策含义<br>9.2  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载体<br>9.3  中国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br>9.3.1  构建中国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意义<br>9.3.2  中国三大典型的区域创新体系<br>9.4  三大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br>第10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战场:产业创新<br>10.1  产业创新的内涵与特征<br>10.1.1  产业创新的内涵<br>10.1.2  产业创新的特征<br>10.2  产业创新系统:实现产业创新的关键<br>10.3  产业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战场<br>10.4  产业创新的国际比较<br>10.4.1  美国的产业创新<br>10.4.2  日本的产业创新<br>10.4.3  德国的产业创新<br>10.4.4  韩国的产业创新<br>10.4.5  意大利的产业创新<br>10.4.6  比较与启示<br>10.5  我国新时期的产业创新战略<br>10.5.1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br>10.5.2  加快发展服务业<br>第11章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主体:创新型企业<br>1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br>11.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br>11.1.2  创新型企业的特征<br>11.2  国际典型创新型企业<br>11.2.1  苹果公司的创新<br>11.2.2  Google公司的创新<br>11.2.3  丰田汽车的创新<br>11.2.4  IBM:创新——不变的商业模式<br>11.2.5  诺基亚:以人为本的创新<br>11.3  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典型案例<br>11.3.1  海尔:家电产业的创新型企业<br>11.3.2  宝刚:钢铁行业的创新型企业<br>11.3.3  中集:国际海运行业的创新型企业<br>11.3.4  中兴:通信产业的创新型企业<br>11.3.5  吉利:汽车产业的创新型企业<br>11.4  我国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程<br>11.4.1  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br>11.4.2  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br>11.5  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机制与策略<br>11.5.1  构建创新型企业的机制<br>11.5.2  建设创新型企业的策略<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