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基于内生制度迁增长模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09637
  • 作      者:
    吴利学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吴利学,河北唐山市人,1999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常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宏观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际合作、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软科学》、《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奖”、“北京市调查研究课题二等奖”等多种科研奖励。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是一本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收敛的研究著作,作者将经济体制转轨看作一个制度的创造性毁灭过程,认为新制度不断替代旧制度所导致的配置效率改进是转轨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作为制度提供者的政府从制度创新中受益并为此支付大部分制度变迁成本,地区经济结构、政府偏好、政府创新能力、与其他地区的相互关系和中央政府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制度创新的效率和速度。从而决定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变化趋势。《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建立了包含内生制度变迁的增长理论模型,揭示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和地区收敛的机制;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地区增长收敛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探寻造成中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提出了促进地区增长收敛和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为文献综述,概述了多种经济学流派关于地区差异及其变化的理论和假说,特别是重点归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制度一增长理论对收敛机制的解释,总结了跨国收敛和国外地区收敛的基本经验结论,并对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br>    第三章 构建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内生制度变迁增长模型,将制度变迁作为经济体制的毁灭性创造过程,从制度创新的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了经济结构、政府偏好和创新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资本积累效率递减、制度创新效率递减和多重稳态均衡等机制对地区增长收敛的影响和作用机理。<br>    第四章 进一步探讨了开放条件下制度模仿与扩散过程中的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效应,应用两地区制度内生模仿模型说明,落后地区能够利用低成本的制度模仿实现阶段性更快增长,但是赶超的程度取决于它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关系及其模仿能力,证明了在模仿成本递增的情况下整个经济可能分化为发达的高增长俱乐部和不发达的低增长俱乐部,落后地区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实现赶超。<br>    第五章 是从理论分析到实证分析的过渡,通过对第三章和第四章理论模型的简化,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转轨过程中制度扩散和制度效率外溢对地区收敛的影响,解释了中国地区收敛的主要动力和决定机制,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和政府政策的社会福利含义。<br>    第六章 在内生制度变迁模型的基础上对制度、技术、资本等增长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收敛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经济增长的因素分解和收入分布校准分析的结果表明,制度因素在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收敛中的贡献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等其他因素,这将决定今后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的趋势。<br>    第七章 采用水平核算的方法分析了各增长因素自身的收敛趋势,发现制度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呈现多峰分布,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基本呈现单峰分布,随后的地区差异方差分解进一步表明制度效率差异是造成中国地区总体差异和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地区经济逐步形成俱乐部收敛的主导力量。<br>    ……
展开
目录
导论<br>第一节 研究意义<br>第二节 概念界定<br>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br>第四节 内容安排<br>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br><br>第一章 中国地区增长收敛事实描述<br>第一节 增长收敛的定义与判断方法<br>一、增长收敛的定义<br>二、收敛假说的检验方法<br>第二节 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趋势<br>一、地区与阶段划分<br>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br>三、地区经济增长差异<br>四、地区增长收敛判断<br>第三节 制度变迁对地区收敛的影响<br>一、制度变迁的过程<br>二、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br>第四节 主要发现与结论<br><br>第二章 经济增长收敛研究评述<br>第一节 增长收敛机制的理论解释<br>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br>二、新增长理论<br>三、制度一增长理论<br>四、简单评论<br>第二节 国外增长收敛的经验研究<br>一、跨国收敛的基本经验<br>二、国外地区收敛研究的主要发现<br>三、简单评述<br>第三节 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研究评述<br>一、对收敛趋势的初步探讨<br>二、对收敛分析的进一步深入<br>三、对收敛机制的研究<br>四、总结性评述<br><br>第三章 内生制度变迁与地区增长收敛<br>第一节 建模思路<br>第二节 模型设定<br>一、生产函数<br>二、中间投入品市场<br>三、政府部门收入与偏好<br>四、制度创新边界<br>第三节 稳态均衡及其性质<br>一、生产部门均衡<br>二、平衡增长路径<br>三、均衡增长率的决定<br>四、福利分析<br>第四节 模型扩展<br>一、政府的利他偏好<br>二、资本积累<br>三、创新成本递增<br>第五节 收敛机制<br>第六节 总结性评述<br><br>第四章 内生制度模仿及其收敛机制<br>第一节 基本模型<br>一、领先地区行为<br>二、落后地区行为<br>第二节 转移动态与收敛<br>第三节 福利分析<br>第四节 模型扩展<br>一、非单调模仿成本<br>二、相互模仿与蛙跳<br>第五节 收敛机制与经验含义<br>第六节 主要结论<br><br>第五章 中国地区增长收敛机制的数值模拟<br>第一节 模型设定<br>一、基本经济<br>二、先发地区<br>三、后发地区<br>四、启动概率<br>第二节 数值模拟结果<br>一、参数设定<br>二、模拟结果<br>三、局部扩散效应<br>第三节 福利效应分析<br>一、地区收敛的影响因素<br>二、福利效应<br>第四节 总结性评论<br><br>第六章 制度变迁对中国地区增长收敛的影响分析<br>第一节 增长分解的方法<br>一、索洛增长核算<br>二、增长核算与增长动力<br>三、基于内生制度变迁模型的增长分解<br>四、制度效率与技术效率的测度<br>第二节 资本产出弹性的确定<br>第三节 增长分解结果<br>第四节 增长分布分析<br>第五节 主要发现与结论<br><br>第七章 制度效率对中国地区差异的贡献分析<br>第一节 地区差异的水平分解方法<br>第二节 各增长因素的收敛判断<br>第三节 各因素影响的校准分析<br>第四节 地区差距分解结果<br>一、三大地带间水平差异分解<br>二、地区总体差异的分解<br>三、地区内部差异的分解<br>第五节 主要发现和结论<br><br>第八章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br>第一节 中国地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简要回顾<br>第二节 基于增长收敛分析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考<br>第三节 促进地区增长收敛的政策建议<br><br>附录一 数据说明<br>一、产出、人口和劳动力数据<br>二、物质资本存量估算<br>三、人力资本估算<br>四、技术代理变量<br>五、制度水平测度<br>附录二 方法说明<br>一、方差和标准差<br>二、Theil指数的计算方法<br>三、核密度估计和检验方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