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县域经济通过充分发挥本地实体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创建了具有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外部实体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中期阶段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原先所依赖的本地实体资源由于开发利用,逐渐变得稀缺,工业化初期阶段赖以发展的资源出现了瓶颈现象。由于发展路径的历史依赖性,县域将突破本区域的局限性,从更广的区域范围去寻找类似的实体资源。对于县域来说,首先是突破县域行政范围,从国内其他区域寻找类似资源;然而,国内资源也存在有限性,而且面临竞争对手的资源争夺,从而驱使县域进一步突破国内行政范围,从国际其他国家或地区寻找类似资源,以推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从理论上分析,外部实体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区域外部资源配置的考虑与选择。
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资源的边界限制逐渐被弱化。区域外部资源也可以合适的成本引入区域内部,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例如,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稀缺国家,“二战”后经济发展奇迹正体现了对于区域外部资源的有效应用。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县域经济通过对外部实体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能够保持原有资源型产业的继续发展,并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得以延续。一般来说,县域可以从国内和国外两大范围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
3.社会软体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后期阶段
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原先所依赖的实体资源稀缺性更加显现和突出,资源成本不断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构成了更强的制约与限制。同样,由于发展路径的历史依赖性,县域将寻求实体资源之外的突破口,以维持县域经济的继续增长。县域经济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建立了稳健的产业发展基础,其中包括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产业体系的良好发育、产业发展网络的健全等。为了突破实体资源的限制,县域将从既有产业优势角度挖掘实体资源之外的资源,即软体资源,以推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