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1441
  • 作      者:
    王兆华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兆华,(1974-),男,山东泰安人,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从事士后研究并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后”;2005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br>    目前主要致力于资源与环境管理、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球目20余项:出版专著2部,合著3部;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等重要的国内期刊、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以及被EI检索。<br>    2005年以来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项,先后入选“北京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市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计划”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展开
内容介绍
    《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包括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相关理论进展等内容。《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产业链理论、博弈论等对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及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该领域现有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析,从而构建《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从而为整体研究提供坚实的实证支持。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分别从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生成机理、结构模式、资源循环与管理三个维度开展专题研究,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生态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开展了相应的对策研究。最后,在对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生态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应用》以老工业基地、温州产业集群、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市典型产业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以期为我国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
目录
第1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相关理论进展<br>1.1 工业生态学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br>1.1.1 工业生态学的研究进展<br>1.1.2 生态工业园的研究进展<br>1.2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br>1.2.1 循环经济的本质<br>1.2.2 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br>1.2.3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生态化<br>1.2.4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趋势<br>1.3 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进展<br>1.3.1 生物学范畴的共生理论<br>1.3.2 工业生态学与共生理论的融合<br>1.3.3 工业共生研究的新进展<br>1.4 生态产业链的研究进展<br>1.4.1 产业链的研究进展<br>1.4.2 区域生态产业规划的研究进展<br>1.4.3 生态产业链的研究现状<br><br>第2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国际比较<br>2.1 典型区域生态产业链案例分析——生态工业园<br>2.1.1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发展<br>2.1.2 美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br>2.1.3 加拿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br>2.1.4 日本生态工业园的发展<br>2.1.5 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br>2.2 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法规比较<br>2.2.1 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环境立法<br>2.2.2 生态产业链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br>2.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发展的环境政策比较<br>2.3 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的创新环境及机制比较<br>2.3.1 生态产业链发展中的智力来源<br>2.3.2 文化交流与融通机制<br>2.3.3 生态产业链发展中的创新环境差异<br>2.4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共生网络发展的比较<br>2.4.1 工业共生网络形成路径比较<br>2.4.2 工业共生网络中企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br>2.4.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企业组织模式<br>2.4.4 生态产业链中的共生网络类型<br><br>第3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机理研究<br>3.1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的成本推动机理<br>3.1.1 生态产业链生成的成本传导机制<br>3.1.2 追求低生产成本的动力<br>3.1.3 降低交易费用的动机<br>3.2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的效益拉动机理<br>3.2.1 区域生态产业链衍生集群经济效益<br>3.2.2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牵引效应<br>3.2.3 外部经济的内化效应<br>3.3 区域生态产业链生成的环境取向机理<br>3.3.1 环保法规与政策的压力<br>3.3.2 满足联盟企业的环境标准<br>3.3.3 改善与周边社区的关系<br>3.3.4 提升企业形象与声誉<br>3.4 区域生态产业链形成的内生机理<br>3.4.1 生态产业链的复杂系统运作机理<br>3.4.2 生态产业链的自组织机理<br>3.4.3 生态产业链的协同机理<br><br>第4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与发展模式<br>4.1 区域生态产业链一般结构模型<br>4.1.1 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链结构<br>4.1.2 区域生态产业链结构<br>4.1.3 基于价值链的生态产业链分析<br>4.2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研究<br>4.2.1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一:依托型共生网络<br>4.2.2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二:平等型共生网络<br>4.2.3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三:嵌套型共生网络<br>4.2.4 区域生态产业链运作模式四:虚拟型共生网络<br>4.3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资源循环管理<br>4.3.1 区域范围内的工业代谢<br>4.3.2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资源循环管理<br>4.3.3 工业共生网络中的副产品交换系统<br>4.3.4 典型案例:天津开发区的生态产业链规划<br><br>第5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研究<br>5.1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概述<br>5.1.1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内涵<br>5.1.2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特征<br>5.1.3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结构与功能<br>5.2 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影响因素<br>5.2.1 “关键种”对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br>5.2.2 产业多样性与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影响<br>5.2.3 影响区域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相关因素<br>5.3 区域生态产业链典型运作模式稳定性分析<br>5.3.1 区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评价模型与假设<br>5.3.2 平等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br>5.3.3 依托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br>5.3.4 嵌套型共生模式的稳定性分析<br>5.3.5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竞争模式稳定性分析<br>5.3.6 模型分析小结<br><br>第6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资源循环与价值优化<br>6.1 区域生态产业系统中物质流分析<br>6.1.1 物质流分析的内涵<br>6.1.2 物质流分析的内容与功能<br>6.1.3 物质流分析的发展与实践<br>6.1.4 投入产出法在物质流分析中的应用<br>6.2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物质流投入产出分析模型<br>6.2.1 物质流投入产出矩阵<br>6.2.2 物质流静态投入产出模型<br>6.2.3 物质流动态投入产出模型<br>6.3 资源循环中的动态投入产出预测控制模型<br>6.3.1 资源循环中的动态投入产出预测控制模型<br>6.3.2 线性多变量调节器的设计<br>6.3.3 模型的应用实例<br>6.3.4 模型分析结论<br><br>第7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治理研究<br>7.1 区域生态产业链内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相关基础<br>7.1.1 从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的演变<br>7.1.2 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基本特性<br>7.1.3 区域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治理的目标——协调与维护<br>7.2 基于博弈论的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合作与投机行为分析<br>7.2.1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合作与投机行为表现<br>7.2.2 区域生态产业链中的合作与投机行为的博弈模型分析<br>7.2.3 相关分析结论<br>7.3 区域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治理范式<br>7.3.1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市场治理范式<br>7.3.2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双边治理范式<br>7.3.3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三边治理范式<br>7.3.4 生态产业链内部产业共生网络一体化治理范式<br><br>第8章 区域生态产业链理论的应用<br>8.1 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产业链规划<br>8.1.1 老工业基地资源与环境现状<br>8.1.2 老工业基地区域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1.3 老工业基地化工生态链发展模式<br>8.1.4 老工业基地煤炭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1.5 老工业基地石油生态产业链条发展模式<br>8.1.6 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br>8.2 浙江温州产业集聚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2.1 温州市产业发展现状<br>8.2.2 温州服装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2.3 温州鞋革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2.4 温州小家电集聚区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3 贵阳市典型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br>8.3.1 贵阳市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br>8.3.2 贵阳市磷生态产业链结构及发展模式<br>8.3.3 贵阳市铝生态产业链结构及发展模式<br>8.3.4 贵阳市中草药生态产业链结构及发展模式<br><br>第9章 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br>9.1 研究结论<br>9.2 后续研究建议<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