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贫困测度与政策评估: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2539
  • 作      者:
    张建华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建华,男,1965年生,湖北省汉川县人。经济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院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增长理论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特别致力于新型发展经济学探索。最主要工作集中在工业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贫困问题以及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和变革机制等问题的研究上。
    著有《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网络组织的创新与应用》、《企业重组的理论与运作》、《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合著)、《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参著)、《新发展经济学》(参著)等多部著作。《发展经济学》(主编之一)一书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荣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4项,承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办等部委重点课题多项。
    欧阳康,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哲学家协会常务理事、亚太地区学生事务协会主席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著有《社会认识论导论》《哲学研究方法论》《欧阳康自选集》《对话与反思:当代英美哲学、文化及其他》《大学文化人生》等;主编有《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当代英美哲学地图》《当代英美著名哲学家学术自述》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百六十余篇,先后十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
展开
内容介绍
    《贫困测度与政策评估: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宏观和微观的两种视角,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城镇贫困测度和反贫困政策评估加以系统研究。《贫困测度与政策评估: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问题的研究》研究的目标在于: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的城镇贫困现象,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国内各地区普适性的指标体系,科学准确地测度转型时期的城镇贫困广度与深度,以家户视角深入解析我国当前城镇贫困的微观成因,基于贫困测度数据来评估已有的反贫困政策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反贫困政策建议和应对措施。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除地区变量能显著影响主观贫困线外,家庭规模、家庭成员年龄、失业和健康状况等也能显著影响主观贫困线。因而,政府在设定救助标准时,除考虑地区因素外,还应依据家庭规模的大小设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对于有失业或重大疾病成员的家庭,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救助措施。
    不过,主观贫困线计算方法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研究者应当注意到不同受访者对收人的理解。方程(2-4)左右两边,即最低收人和实际可支配收人的定义和理解应尽量保持一致。为克服受访者对“收入”理解可能同研究者不同,尤其是在市场不发达地区,人们对“收入”概念并不明确,调查问卷中对“最低收入”的设计要考虑到这一点。另外,虽然主观贫困线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注意,但是政策制定者和公共统计机构依然相信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计算方法,这样就大大限制了主观贫困线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好调查问卷,控制好调查过程,增强主观贫困线计算结果的可信度。
    四、贫困线与低保线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给城市带来了一场失业和下岗的浪潮,就业形势的剧变给整个社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刚刚起步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又是漏洞百出,并且短时间内难以修补完善。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贫困测度研究进展和现状简述
三、反贫困政策评估方法简评
四、本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中国转型时期的城镇贫困:形成与特征
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特征
二、城镇贫困的属性与形成的宏观解读
(一)从贫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观察中国城镇贫困模式
(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城镇贫困问题的加剧
三、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的影响因素与特征
(一)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对城镇贫困影响的主要因素
(二)转型时期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贫困线计算:贫困人口识别
一、绝对贫困线
(一)绝对贫困线计算方法:文献评述
(二)转型时期城镇绝对贫困线计算
二、相对贫困线
(一)相对贫困线计算方法:文献评述
(二)转型时期城镇相对贫困线计算
三、主观贫困线
(一)主观贫困线计算方法
(二)转型时期中国城镇主观贫困线计算
四、贫困线与低保线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与现状
(二)“低保线”和贫困线

第三章  总量贫困测度
一、总量贫困测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一)数学符号
(二)有关贫困的一些基本公理
二、总量贫困测度方法的评述
(一)传统总量贫困测度方法
(二)基于公理方法的总量贫困测度
(三)基于福利方法的总量贫困测度
三、基于家户微观数据测度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
(一)总量贫困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总量贫困测度结果
四、基于分组数据测量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
(一)分组数据测度贫困和不平等的方法
(二)中国城镇的贫困和不平等测度

第四章  多维度贫困测度
一、多维度贫困测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
(一)基本概念和数学符号
(二)多维度贫困公理
二、多维度贫困测度方法:文献评述
三、转型时期中国城镇贫困多维度测度
(一)watts多维度贫困指数
(二)watts多维度贫困指数在中国的应用

第五章  基于家户视角城镇贫困的实证分析
一、对城镇户籍人口的考察
(一)不同分类下的贫困发生概率
(二)城镇户籍人口的贫困构成
(三)失业与城镇职工贫困
二、对城镇农民工的考察
三、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
(一)城镇贫困人口的生存特征
(二)城镇贫困人口的社会特征
(三)城镇贫困人口的地域特征
四、转型时期城镇贫困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关联分析
(一)影响转型时期城镇贫困变动的因素
(二)计量模型
(三)计量结果分析
五、兰州市城市贫困家户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基本思路与方法
(二)数据分析
(三)贫困成因
六、江门市城市贫困家庭的调查分析
(一)江门市概况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三)调查的主要结果
(四)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  中国城镇反贫困政策评估:宏观政策的减贫效果
一、宏观的城镇反贫困政策概述
(一)促进就业政策
(二)财政政策
(三)金融信贷政策
(四)乡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
二、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评估:F-G-T贫困指数的视角
(一)文献综述
(二)经济增长减贫效果的测度方法:减贫经济增长率
(三)数据来源
(四)实证分析结果和政策意义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三、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评估:脱贫时间指数的
视角
(一)贫困线、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
(二)中国城镇的贫困状况:脱贫时间与F-G-T指数的对比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四、中国的城市化对城乡内部及总体贫困的影响:1981-2001
(一)分析框架和相关模型:Son的贫困分解方法
(二)贫困线的确定和F-G-T贫困指数的计算
(三)分析结果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城镇反贫困政策评估:开放政策的减贫效果
一、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城镇贫困的影响
(一)外国直接投资影响贫困的机制及效果
(二)FDI与我国城镇贫困变动的实证分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贫困的影响
(一)出口贸易影响贫困的机制及效果
(二)出口贸易与我国城镇贫困变动的实证分析
(三)FDI和出口贸易对城镇贫困的影响的比较
三、全球化与城镇贫困的进一步分析:以中部6省为例
(一)模型
(二)实证研究的结果与解释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中国城镇反贫困政策评估:救助性扶贫政策的效果
一、救助性城镇反贫困政策概述
(一)传统的社会救助制度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城镇廉租房制度
(四)医疗救助制度
二、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
(一)评估理论方法
(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
(三)结论
三、住房补贴政策的评估和改善
(一)贫困人口住房补贴方式的选择
(二)廉租房制度及其保障效果
(三)启示和政策建议
四、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的评估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三)我国城镇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效果
(四)针对城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模式的建议

第九章  中国城镇反贫困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一、经济增长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一)通货膨胀、农产品价格和城镇贫困
(二)FDI、出口贸易与城镇贫困
二、救助性反贫困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一)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二)城镇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三)城镇廉租住房政策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