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宏观视角下的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9985
  • 作      者:
    谢敏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深圳市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先生首倡发起,旨在加强软科学研究、提升国家软实力。遵循这一战略理念,基金会于2007年7月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是一个致力于支持软科学事业发展的公益性法人机构。
  基金会联合发起者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实德集团、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等9家企业及机构。
  【基金宗旨】支持公共政策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致力于提升软实力,促进社会经济与文明建设
展开
作者简介
  谢敏,女,1978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2000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自2004年8月起,任职于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中心,长期从事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领域的研究和咨询。先后参与了三十多项学术和咨询课题的研究,已经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了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作者从宏观视角出发,结合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国有经济控制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而使国有经济控制力这一概念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宏观视角下的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用最新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使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最新现状有了量的体现。以中国国有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数据为基础,运用多种基本理论模型对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宏观经济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国有经济发展的路径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国有经济控制力领域的研究中,《宏观视角下的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可称得上是一部力作,它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将填补一定的理论空白。
展开
精彩书摘
  国有经济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类型。我国的国有经济是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而兴起的。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总是与经济制度的发展以及特定阶段社会经济的背景相关联。建国6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以及国有经济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年至1956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以新民主主义作为建国的政治基础,并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国营经济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民生计的营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在此指导下,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以及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使得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比重逐步提升,也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1953年6月,中共中央确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社会可以是就国有经济的整体而言的。国家是国有经济的所有者,国家层次的国有经济控制力,以所有制为基础,表现为国有经济控制了国民经济中一定的经济体量,对国民经济整体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效能。国有经济不仅自身直接对国民经济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效能,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经济成分发挥着弥补、牵引、示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最终作用于国民经济。
  (2)产业层次国有经济的行业控制力。产业层次的国有经济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在各个不同行业的控制力。国有经济并不是也不可能在所有行业都要实现控制力,都要保持高度的控制力。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同,同时不同行业的特点也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的控制力必然是有所区别的,一些产业国有经济控制力大一些,一些产业国有经济控制力相对小一些,甚至不存在。而且,国有经济控制的产业以及控制力的大小也是在动态变化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国有经济应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而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具体产业本身也将发生变化。国有经济控制的产业合理与否,应如何进行调整,同样需要衡量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的效果。
  (3)区域层次国有经济的地域控制力。区域层次的国有经济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在各个不同地区的控制力。同样道理,不同区域,存在着自然条件差异、产业结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国家定位差异以及发展战略差异,同时各具特色、发达程度不一的各个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国有经济在某一具体地区,其控制力也是有所区别,且动态变化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我国国有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1
1.1.1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1
1.1.2 研究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必要性/5
第二节 国有经济相关理论研究综述/7
1.2.1 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综述/7
1.2.2 关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研究综述/14
1.2.3 研究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理论意义/21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23

第二章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内涵和现状
第一节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和内涵/25
2.1.1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概念/25
2.1.2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内涵/27
2.1.3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市场基础/31
第二节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评价方法/33
2.2.1 评价方法/33
2.2.2 评价指标/33
2.2.3 国有经济的统计范围/35
第三节 中国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现状/37
2.3.1 中国国有经济的整体控制力/37
2.3.2 中国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的控制力/38
2.3.3 工业领域国有经济在各行业大类的控制力/40
2.3.4 中国国有经济在不同地域的控制力/44
第四节 本章 小结/45

第三章 中国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国有经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机制/47
第二节 中国国有经济促进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50
3.2.1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人员投入/50
3.2.2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1
3.2.3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效果/53
3.2.4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效率/55
3.2.5 研发投入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56
3.2.6 研发效率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59
3.2.7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高技术产业的贡献/61
第三节 中国国有经济加快资本积累的实证检验/66
3.3.1 资本形成率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66
3.3.2 投资存货占比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关系/71
第四节 中国国有经济对市场失效的作用/75
3.4.1 国有经济弥补市场失效的机制/75
3.4.2 中国国有经济弥补市场失效的事实/78
第五节 本章 小结/83

第四章 中国国有经济对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作用
第一节 国有经济配合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85
4.1.1 国有经济放大财政政策效果的机理——基于收入
支出模型的分析/85
4.1.2 中国国有经济配合财政政策的实证检验/87
第二节 国有经济配合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作用/92
4.2.1 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基于
Is-LM模型的分析/92
4.2.2 中国国有经济配合货币政策的实证检验/93
第三节 国有经济配合稳定资产价格政策的作用/98
4.3.1 稳定资产价格调控宏观经济的机理——基于
企业成本收益模型的分析/98
4.3.2 中国国有经济稳定股票市场的实证检验/101
第四节 本章 小结/105

第五章 中国国有经济在应对外部冲击中的作用一107
第一节 开放经济环境中应对外部冲击的现实背景/107
5.1.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107
5.1.2 中国正在不断融人世界经济体系/109
5.1.3 中国经济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112
第二节 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114
5.2.1 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稳定金融体系的作用/114
5.2.2 美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救助金融企业的政策/115
5.2.3 中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122
第三节 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应对信贷紧缩的作用/126
5.3.1 经济危机下私有经济中信贷紧缩的机理/126
5.3.2 经济危机下国有经济应对信贷紧缩的机理/128
5.3.3 美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信贷紧缩趋势的形成/131
5.3.4 中国在新一轮金融危机下信贷表现及应对政策/135
第四节 本章 小结/140

第六章 国有经济过度发展的负面影响一143
第一节 政府干预导致国有企业偏离效率目标/143
6.1.1 政府干预国有企业的理论分析/143
6.1.2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变化/145
第二节 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导致坏账风险/153
6.2.1 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理论分析/153
6.2.2 中国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表现/154
6.2.3 中国软预算约束导致的不良资产/157
第三节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对市场机制的影响/159
6.3.1 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影响市场机制/159
6.3.2 中国国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160
6.3.3 中国市场化程度及国企效率的变化/161
第四节 本章 小结/164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165
第二节 政策建议/170
第三节 展望/173
附录实证检验原始数据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