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宏观经济学:中国版:China vers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8462
  • 作      者:
    苏剑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体系完整,以总供求分析法统领全书,从总需求到总供给再到二者的微观基础,依次展开,由简入繁、由浅入深,逻辑思路清晰。现实性强,课文中精心编写的一系列专栏紧密结合经济实际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实际。<br>    有较大创新,例如,特别强调了供给管理政策的作用,试图在总供求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宏观经济政策体系;清晰完整地说明了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价格刚性理论的来龙去脉,简单明确地介绍了这个头绪繁多、模型各异的流派。<br>    数学推导较少,尽量避免了微积分等比较复杂的数学工具,同样适合数学背景相对薄弱或对数学推导不感兴趣的读者学习使用。  <br>    《宏观经济学(中国版)》配有教学课件,欢迎任课教师填写书后的申请表索取。
展开
作者简介
    苏剑,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国际经济学与金融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北京市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学者。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任教多年,主讲中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
展开
内容介绍
    《宏观经济学(中国版)》是在作者多年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写成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版)》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介绍了宏观经济学概览、宏观经济数据;第二,介绍了总需求理论,包括收入一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以及总需求曲线的推导;第三,介绍了总供给理论,包括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第四,引入了国际经济联系,讨论了国际经济联系对总供给、总需求的影响;第五,讨论了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微观经济基础,介绍了消费理论、投资理论、货币需求理论,也介绍了目前宏观经济学领域内的几个主要的流派。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宏观经济学中,如何确定一个宏观经济的范围?假定有两个或者多个经济单位,如何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宏观经济?换句话说,是什么因素把两个“宏观经济”区分开来?举例来说,北京和天津是两个经济单位,我们很容易就能够认定二者属于同一个宏观经济;中国的北京和美国的纽约也是两个经济单位,我们也很容易就能够认定二者不属于同一个宏观经济;推广一下,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什么把由50个州组成的美国看做一个宏观经济单位,而不是把每个州看做一个宏观经济单位?为什么不把中国和美国看做一个宏观经济,而要作为两个不同的宏观经济来对待?或者,从地理上说,美国和加拿大相邻,为什么不把美国和加拿大看做一个宏观经济?当然,把两个经济区分开来的主要是政治因素,也就是国家的主权所辖范围,但在宏观经济学中,把两个宏观经济单位区分开来的最根本的因素却是商品和要素的流动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做出了如下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由政府管理的地理领土组成;在这个地理范围内,人员、商品和资本自由流通。”①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员、商品和资本是否能够自由流通是确定一个宏观经济的范围的主要标志,当然也是把两个宏观经济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因此,北京和天津之所以被认为属于同一个宏观经济,就在于在北京和天津之间人员、商品、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一个天津人可以去北京工作,天津产的商品可以自由地卖到北京,天津人可以自由到北京去投资、经商,当然北京的人员、商品、资本也可以自由流动到天津;但在北京和纽约之间就不行,一个北京人要去纽约工作,需要得到美国政府颁发的工作许可,一件北京商品要卖到纽约去,得经过中美两国的海关,可能要付进口关税,甚至还要付出口关税,中国的资本要流到美国去,还需要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管,服从可能跟中国大不一样的法律,因此,北京和纽约就不能被看做属于同一个宏观经济。<br>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宏观经济作如下定义:一个宏观经济指的是这样一个经济单位,在这个经济单位内部,商品、人员、资本以及其他生产摹素能够自由流动。<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览<br>第一节 经济层次的划分<br>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br>第三节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br>专栏1-1 资产差异的重要性<br>专栏1-2 “潮涌现象”与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学<br>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的任务<br>第五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br>第六节 宏观经济学中经常用到的几个基本概念<br>第七节 本书的结构<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br>第二章 宏观经济数据<br>第一节 产出与收入<br>专栏2-1 GDP与知识经济<br>专栏2-2 中国的统计数据的可靠性<br>第二节 价格指数<br>第三节 资源利用情况<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链接<br><br>第三章 收入一支出模型<br>第一节 总支出与总需求<br>第二节 消费函数与均衡<br>专栏3-1 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br>专栏3-2 现实中的储蓄和投资<br>第三节 乘数<br>第四节 政府支出与税收<br>第五节 财政政策初步<br>第六节 对外贸易<br>第七节 节俭的悖论<br>第八节 财政盈余<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br>第四章 金融市场与总需求<br>第一节 商品市场和IS曲线<br>专栏4-1中国的投资函数<br>第二节 资产市场与LM曲线<br>第三节 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br>第四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键接<br>附录 4-1 IS-LM模型的数学推导<br><br>第五章 需求管理政策<br>第一节 货币政策<br>专栏5-1 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br>第二节 财政政策<br>第三节 政策组合的选择<br>第四节 案例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下中美经济形势的差异与政策选择<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链接<br><br>第六章 总供求分析<br>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br>第二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br>第三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br>第四节 需求冲击对均衡的影响<br>第五节 供给冲击<br>第六节 供给管理政策<br>专栏6-1 我国历史上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br>第七节 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链接<br>附录6-1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br>附录6-2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br>附录6-3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br>附录6-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br><br>第七章 经济增长<br>第一节 经济增长核算<br>专栏7-1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br>第二节 资本积累<br>第三节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br>第四节 人口增长<br>第五节 技术进步<br>第六节 新增长理论<br>第七节 促进增长的政策<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链接<br><br>第八章 国际经济联系<br>第一节 国际收支<br>第二节 汇率与汇率制度<br>第三节 商品和要素的国际流动性<br>第四节 国际经济联系与总供求<br>第五节 国际经济联系与需求管理政策: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br>专栏8-1 内生货币<br>第六节 国际经济联系与供给管理政策<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链接<br><br>第九章 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br>第一节 消费理论<br>第二节 投资理论<br>专栏9-1 存货投资与经济形势<br>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相关链接<br>附录9-1 中国总需求的构成<br>附录9-2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1978-2008年<br><br>第十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真实经济周期学派<br>第一节 共识的崩溃<br>第二节 预期<br>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br>专栏10-1 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br>第四节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br>第十一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br>第一节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由来<br>第二节 价格刚性的重要性<br>专栏11-1 中国和外国价格刚性的差别<br>专栏11-2 中国春运期间为什么火车票一票难求?<br>第三节 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内在矛盾与不完全竞争的引入<br>第四节 边际成本粘性理论<br>第五节 菜单成本理论<br>第六节 从真实刚性到名义刚性<br>第七节 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评价<br>第八节 对现有的宏观经济学流派的总结和评价<br>基本概念<br>本章小结<br>本章习题<br>进一步阅读资料<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