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中国经济学60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514726
  • 作      者:
    柳欣,秦海英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的腾飞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在与中国经济实践的互动中,中国的经济理论不断创新,中国的理论经济学日益发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理论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其未来进行展望,具有特别的意义。《新中国经济学60年》就是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中国经济实践为背景,从各个侧面对中国经济学60年的理论变迁进行梳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种观点认为,“保证满足劳动者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个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唯一内容;达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手段,不能包括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中去。”把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理解为是由“目的”和“手段”两者构成的观点,是一种误解。不能把斯大林的表述割裂开来解释,而应该当作一个完整的思想来把握。这个表述的中心思想在于揭示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要保证满足劳动者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中,虽然用了“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等词句,其目的也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保证满足劳动者经常增长的需要,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应如何表述
  第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表述为“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是正确的,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一个科学概括。第一,斯大林的定义把社会生产的目的和手段都概括了进去。“把生产目的性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它能反映一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借以达到目的的手段也能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组织生产的基本要求。斯大林的概括,为我们科学地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第二,在发展生产的手段问题上,斯大林是在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作对比,从分析两种生产关系存在的内在必然性中得出结论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生产力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依赖于对内剥削、对外掠夺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只能靠本国内部的潜力,靠生产的增长和完善,靠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三,关于生产目的,斯大林的定义把马列主义有关的基本点都包括进去了。“恩格斯谈到社会主义要‘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所制成的产品增加到能够保证每个人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满足的程度’。列宁也谈到改变所有制,发展生产力,是为了‘保证社会所有成员的富裕的物质生活和全面的自由发展’。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1949-1978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探索
一、前苏联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影响
二、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心问题的探索
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北方本)的探索
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通称南方本)的探索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理论创新:1949-1978年
一、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讨论
二、关于工业化理论和人口理论的讨论
三、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
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与经济效果
五、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1979-1991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经济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争论
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四、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性研究
第三节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二、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发展:1992-2008年
第一节 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
第二节 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尝试与争论
一、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争论
二、有关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思索
第三节 新的时期有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扩展
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理论
四、宏观经济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论争及探索
一、新的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论争
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再思索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西方经济学所处的地位与研究状况
一、新中国成立前西方经济学的引进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西方经济学所处的地位及其原因
三、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进展
第二节 对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评价
一、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
二、从马克思的批判继承来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对西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研究与评价
一、对庸俗经济学与辩护论经济学之间关系的曲解
二、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方法论的批判
三、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说的批判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引进与研究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和研究概况
一、20世纪80年代
二、20世纪90年代
三、21世纪的开端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对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影响
一、西方经济学的引入和研究对我国理论经济学的一些影响
二、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转型经济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转型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一、中国转型经济学的起步阶段:1978-2002年
二、中国转型经济学的成熟阶段:2002-2008年
三、中国转型经济学的转型阶段:2008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转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四、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五、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第三节 中国改革实践对转型经济学发展的贡献
一、双轨制与增量改革
二、产权保护与分权竞争
三、政府的作用与国家治理
第四节 中国的转型绩效与中国未来改革方向
一、关于中国转型绩效的争论
二、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三、中国未来改革方向的讨论

第七章 中国经济增长60年:发展战略、制度变迁与增长绩效
第一节 一个简单的理论分析框架
一、要素投入、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二、意识形态、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绩效
三、发展战略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激进式变革下的经济增长:1949-1977年
一、意识形态
二、发展战略与制度变迁
第三节 渐进式改革的经济奇迹:1978-2009年
一、经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市场竞争与经济开放
二、劳动投入、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
第四节 经济增长的比较

第八章 经济史学60年
第一节 关于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学术论争回顾
一、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争
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论争
第二节 近代经济史研究的进展
一、关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部门发展水平与程度的研究
二、关于近代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结构的研究
三、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线索问题
第三节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特点与发展状况
一、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特点
二、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新中国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
二、新研究方法的引入与推广
三、经济史研究中历史学和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互补
第五节 外国经济史研究的60年
一、外国经济史学科的创建与初步发展:1949-1978年
二、外国经济发展经验的借鉴、吸收与外国经济史研究:1978-200c

第九章 中国发展观的演进及其发展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发展观的演进
一、“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
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发展策略的演进
一、“重工业优先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二、“以改革开放带动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三、政府主导型发展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对中国60年发展思路的评述
……
第十章 中国国有企业60 年: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
第十一章 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践与理论探索
第十二章 收入分配理论60年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学理论60年
第十四章 绎外贸易理论发展60年
第十五章 60年来毛泽东式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式政治经济学编年史:政治与经济政策的路线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