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br>(一)路径依赖理论:理论与实践的诉求<br>1.理论与实践诉求<br>2.目前的研究现状<br>(二)研究主题、视角方法、核心概念<br>1.研究主题<br>2.研究视角与方法<br>3.核心概念界定<br>(三)内容与结构<br>一、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的路径依赖理论:理论指导与分析工具<br>(一)马克思制度理论的要义和方法论<br>1.马克思制度理论的要义<br>2.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方法论<br>(二)路径依赖理论的基本要义及方法论<br>1.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作用机理和论证基础<br>2.诺斯路径依赖理论的缺憾及说明<br>3.格雷夫对路径依赖理论的拓展<br>(三)理论指导与分析工具:比较中融合<br>1.产权理论上的分歧与融通的可能性<br>2.国家理论上的分歧与融通的可能性<br>3.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分歧与融通的可能性<br>二、理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及其路径依赖效应<br>(一)理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br>1.“理论难题”与目标任务的确定<br>2.理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br>(二)理论社会主义制度设想产生的路径依赖效应<br>1.理论社会主义制度设想产生的路径依赖正效应<br>2.理论社会主义制度设想产生的路径依赖负效应<br>三、列宁实践对理论社会主义的路径依赖及突破<br>(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依赖理论社会主义的实践产物<br>(二)新经济政策:显现理论社会主义影子的突破<br>(三)列宁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评价<br>1.明显依赖理论社会主义的制度设想<br>2.列宁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效应分析<br>四、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的路径依赖<br>(一)中国实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安排的影响因子<br>(二)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安排的路径依赖效应分析<br>1.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安排的合理性形成路径依赖正效应<br>2.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内在缺陷导致路径闭锁<br>(三)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效应的评价<br>1.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正效应<br>2.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负效应<br>五、中苏冲破路径闭锁的选择及评价<br>(一)苏联冲破路径闭锁的改革与最终选择<br>(二)中国冲破路径闭锁的探索与最终选择<br>1.中国冲破路径闭锁的意识形态准备<br>2.政府在冲破路径闭锁中的主导作用<br>3.渐进式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选择<br>(三)中苏冲破传统体制路径闭锁的基本结论<br>六、中国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构基础与原则<br>(一)理论基础:理性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制度设想产生的路径依赖效应<br>1.坚持延续理论社会主义制度设想产生的正效应<br>2.客观认识理论社会主义制度设想产生的负效应<br>(二)实践基础: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的优势和问题审视<br>1.新经济制度安排的优势分析<br>2.新经济制度安排的问题审视<br>(三)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br>1.经济制度安排的人本性维度原则<br>2.经济制度安排的结构性协调原则<br>3.经济制.度安排的适应性效率原则<br>七、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中的所有制<br>(一)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适合的方法<br>1.所有制是提高经济绩效的手段、方法<br>2.私有制未必是最有绩效.的手段、方法<br>3.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适合的方法<br>(二)着力体制内的制度创新<br>1.社会主义所有制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结合的社会所有制<br>2.体制内改革需要深化对公有制的认识<br>3.体制内创新需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br>(三)坚持市场化的制度创新方向<br>1.市场经济就是制度经济<br>2.市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br>(四)一个必要的题外话:强化制度激发技术创新能力<br>1.马克思的观点和诺斯的观点:历史证实<br>2.马克思的理论与诺斯的理.论:现实互补<br>3.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辩证关系<br>八、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中的政府作用<br>(一)市场化制度创新中的政府<br>1.政府的重要性及其局限<br>2.市场化制度创新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br>(二)我国市场化制度重构过程中的“制度政府”<br>1.安排制度的“破”与“立”的结合<br>2.发挥制度治理与制度激励的职能”<br>3.培育制度整合社会力量的机制<br>九、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中的意识形态<br>(一)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br>(二)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中的意识形态作用<br>1.意识形态的转变<br>2.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安排中的意识形态作用<br>结束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