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再危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38813
  • 作      者:
    谢国忠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前摩根士丹利亚洲第一经济分析师谢国忠,揭秘繁荣表象下的真相,预言中国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来临!<br>    卖点一:彻底说清了中国房市泡沫、股市低迷、物价飞涨、热钱涌入、出口疲软、内需不足之间的内在逻辑;<br>    卖点二:谢国忠曾经成功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回归后的房价下跌和上世纪末中国的通缩,在投行拥有极高的声誉,拥护者和粉丝众多;<br>    卖点三:书中所谈的问题,无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普通投资者,读者广泛。
展开
作者简介
    谢国忠: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财新传媒特约经济学家;《新世纪周刊》首席专栏作家。<br>    1960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路桥系;1987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br>    1990年加入世界银行,参与拉美、南亚及东亚地区、印尼等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发展项目,并负责处理该银行于印尼的工商业发展项目,以及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电讯及电力发展项目; 1995年加入新加坡的Macquarie Bank,担任企业财务部的联席董事;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任亚太区经济学家,其间被基金经理客户评选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分析师。2007年,因为个人原因离开摩根士丹利。<br>    谢国忠早年之所以能赢得业界认可,是因为他作了三大成功预言:亚洲金融危机、香港回归后的房价下跌和上世纪末中国的通缩。他的预测之所以应验,并无神秘之处,不过是他学术功底和批判思维自然而然的结晶。<br>    谢国忠对形势和趋势的准确判断,得益于国际视野下的思维方式——多角度,重国情,集历史、文化及传统的复杂因素于其经济分析的框架之中;得益于独立经济学家的立场——追求立意新颖,见解独到,绝不人云亦云;得益于极具挑战的个性——喜欢辩论时兴奋、新鲜的感觉,当预测成为现实时,他的成就感倍增。<br>    作为一名具有思想者气质的经济学家,其写作不仅在知识与见解的广度与深度上超越众人,而且文采极具感染力,学养与才情兼备。
展开
内容介绍
    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通过对比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和刚刚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表象下潜藏的危机。产生楼市泡沫飞涨、股市低迷、物价高涨、国内消费不足这些严重问题的根源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财富分配不均、信贷漏洞、国有企业参与投机和政府的无力。<br>    《再危机:泡沫破灭时,我会通知你》适用于:有一定知识和经济基础的大众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8.中国发展模式限制<br>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赚“快钱”的心理,这种心理在社会、大学尤其企业界盛行。其原因是政府相对市场的强权。若要促进本土技术和品牌的发展,最好的政策就是减 弱政府的权力,提升市场的作用,同时让研究型大学复归教研本位过去25年里,外资和廉价劳力拉动的出口,以及政府导向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 要动力。尽管中国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品和电子产品市场,但是在消费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国品牌,而且中国的投资依赖于外国技术。中国既未形成自己的一流 品牌,也未发展出主流技术。<br>    最近五年,韩国从一个成本和数量主导的经济体,成功转型为品牌和技术主导的经济体。这对中国是一个刺激。中国政府可能会在2006年实施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本土品牌和技术的发展。这种初衷是良好的,但是政府的政策可能很难达到目的。<br>    政府可能会采取税收激励、标准设定、政府采购等手段。但这些手段无益于改变当前盛行的赚“快钱”的心理——中国消费者品牌和专利技术发展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受到此种心理的影响。<br>    政府相对市场的强权,是导致中国企业短期行为的主要原因。若要促进本土技术和品牌的发展,我认为最好的政策就是减弱政府的权力,提升市场的作用。<br>    中国发展模式的限制<br>    过去25年里,中国的真实人均收入年均增长达8.1%。该模式的成功要归结于两点:(1)海外华人掌握的出口专业知识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大军相结合,刺激了收入增长;(2)中国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很强。<br>    尽管过去取得了成功,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越来越担心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担心来自三个方面。首先,产能明显过剩,尤其是在基础建设领域。这使中国政府动员资源启动大项目的经济回报受到影响。当前这种模式若延续下去,只能导致更多的浪费,最终使增长放缓。<br>    其次,中国当前的出口规模已经非常大,在这个基础上,高增长率很难长久维持。1980年至2005年间,中国出口增长了41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6%。单从数学意义上来说,中国也不可能使如此高速的增长在未来25年内,甚至在未来十年内重复一遍。<br>    假如当前的出口增势再延续十年,中国的出口将会比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的出口总额还要大。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美日欧是中国的主要消费者。在未来十年,中国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可能会从过去25年间的16%降至6-8%。因此,中国需要启动内需,以维持增长。<br>    再次,数量主导的增长模式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损耗。中国目前80%的水资源遭到污染,这可能会带来健康危机。中国去年消费了21亿吨煤炭,如果照当前的消费趋势发展,未来十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在这个基础上再翻一番。<br>    据BP能源统计,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12.6%,但其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之多。如果当前的趋势持续下去,中国可能会在四十年内用光其所有煤炭储量。<br>    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更多关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十五”规划提出,要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但是“十五”期间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多大成效。将于2006年三月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可能会继续强调这个问题。<br>    但我担心的是,“十一五”规划可能仍然不能解决关键问题——政府相对于市场的强势。在我看来,只要政府仍然保持那种与市场导向背道而驰的行政干预做派,增长模型就很难转变。<br>    应对韩国挑战<br>    韩国在短短五年内就将其数量主导型经济,成功转型为质量主导型经济,这使中国官员们甚为不安。他们曾经以为韩国和中国不相上下;而现在韩国起飞了。就在五年前,韩国还被看成是依靠低劳动成本的典型东亚经济体。而今天,韩国企业已经发展出世界领先的品牌和产品。<br>    事实上,中国市场对韩国的转型起了推动作用。中国的增长为韩国向高附加值经济体的转型做出了贡献,而中国本身却未能转型,这让中国深感不安。这种对比凸显出中国体制的缺陷,中国政府想“做些什么”的决心越来越大。<br>    中国政府很可能会制定一批鼓励本土知识产权发展的政策。中国的力量来自政府。当政府想要“做些什么”,它通常会采取行政手段。中国政府最可能采取的方 案,是对特定产业和经济活动实行税收激励。在当前这一轮经济周期中,政府财政收入大量增加,它有能力慷慨地实行税收鼓励。<br>    然而靠大量投钱来刺激知识产权发展,可能并非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中国知识产权创新的匮乏主要不是税收激励问题。<br>    强势政府的挤出效应<br>    在市场之上有一个非常强势的政府,这是中国私营部门发展缓慢,以及知识产权创新匮乏的主要原因。主导中国经济的是行政权力而非市场规则。现有的市场规则往往会被官员随意更改。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长期规划没有太大意义。<br>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赚“快钱”的心理,在企业界尤其如此。这种心理背后,廉价钱的诱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当属政府的随意处置权。首先,私营企业担心企业本身会由于规则突然变化,而被取缔或遭遇破产。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做出长期规划,于是只有着眼于抓住短期发展机遇。<br>    其次,对于私营企业来讲,怎么处理和强势政府的关系,往往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环节。同官员的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创造短期优势,就能赚更多钱。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私营企业直接或间接依靠政府权力来获利。<br>    世界级公司成长于市场竞争中。当商界赢家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竞争来挑选,这种赢家很难进入世界级公司行列。中国政府应该接受这个逻辑,那就是大公司只能脱胎于有着固定游戏规则的竞争性市场。<br>    因此,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一种基于市场规则的竞争性环境。有些政府干预是必需的,但在实施这种干预之前必须进行全盘而深入的考虑。否则投钱再多也只能是乱花一气,造成浪费。<br>    建设研究型大学<br>    当前技术创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日本模式,这种创新基于大公司投入的大规模研发预算。韩国采纳了这种模式。第二种是美国模式,一些基本构想首先在研究型大学形成,然后由公司通过特许制度将它们商业化。这两种模式都可能成功。<br>    中国地域辽阔,本来应该可以把两种模式都吸纳过来。但是,在包括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内的华人经济体里,家族和政府控制的企业居于支配地位,这类企业并不是很适合公司型研发。政府控制的企业通常会把研发费用浪费掉,而家族企业则通常在研发上投入甚少。<br>    我认为中国需要依靠研究型大学来进行技术创新。不幸的是,中国的大学正试图通过尽快赚钱来抬高自己的名声,而教学和研究则面临衰退。在我看来这也是赚“快钱”的心理在作祟,中国急需改变这种情形。<br>    首先,中国需加强大学教学和研究。中国的大学一旦出名了,就会试图利用这种名气作为资本来赚钱。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应严格界定教授在大学教职之外所能涉 足的工作范围,此外应打消大学教授利用其和大学的隶属关系来赚钱的念头,使他们回到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来。中国的大学需要让教授们更重视教学和研究,而不是 商业利益。<br>    其次,中国应该采纳美国式研究基金体制。美国大学研究经费中的很大部分来自政府相关的机构,比如美国宇航局(NASA)、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以及国防部。这些基金带来了因特网以及基因拼接等各种技术。<br>    我认为,建设大型研究型大学是中国发展技术的关键,而全球范围内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资借鉴。这一点中国有能力做到,但前提是必须让大学彻底消除赚“快钱”的心理。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30年经济最大调整在即<br>    最伟大的套利/3<br>    向何处大转移/9<br>    灾难的启示/15<br>    双重调整无法阻挡/21<br>    30年经济最大调整在即/27<br>    求诸效率/32<br>    我们和日本一起变老/38<br>    中国发展模式限制/43<br>    政府应当为私营企业做什么/48<br>    二次探底之忧/51<br>    <br>    第二辑 楼市泡沫破裂时,我会通知你 <br>    中国房地产难题有解/59<br>    诊断高房价/65<br>    动真格才能缩小地产泡沫/71<br>    房地产陷阱/73<br>    中国政府有能力让房价降下来/78<br>    最后的探戈/81<br>    <br>    第三辑 走向滞胀<br>    楼市泡沫破裂时,我会通知你/89<br>    中国进入通货膨胀时代/92<br>    通胀反击战/98<br>    通货膨胀,政府何为?/104<br>    地价“硬着陆” 经济“软着陆”/110<br>    独特的泡沫/116<br>    走向滞胀/119<br>    <br>    第四辑 泡沫惊梦<br>    中国没有巴菲特/133<br>    泡沫难驯/139<br>    降息幻象/145<br>    流动性祛魅/151<br>    宽松投机/157<br>    泡沫惊梦/162<br>    <br>    第五辑 人民币乌云压城<br>    中美贸易失衡求解/169<br>    中国不会让人民币贬值/175<br>    先加息后升值/181<br>    避免下下策/185<br>    美元向好/190<br>    美元会在什么情况下崩盘?/195<br>    人民币乌云压城/197<br>    <br>    第六辑 勿将更深的痛苦留给明天<br>    苦捱“核冬天”/205<br>    世界经济冰火两重天 /211<br>    勿把更深的痛苦留给明天/217<br>    全球亦将失去10年?/222<br>    第二次衰退/227<br>    信心把戏/232<br>    “刺激—复苏”春梦难长/238<br>    “绿芽”难长/243<br>    不稳定的平衡/248<br>    不同的退场/254<br>    <br>    附录:<br>    谢国忠网络访谈:中国应该给百姓发股票/26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