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市场中的经济学
商家的伎——促销与打折
商家的温柔陷阱
时下,走上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促销信息,特价、大降价、一折起以及买一赠一等。各种活动名目繁多,令消费者眼花缭乱,禁不住怦然心动,但“优惠”的背后却往往是“温柔的陷阱”。
【案例】
刘先生花250多元在某商场为女儿购买了一件外衣,按商场“购物满200返100”的促销活动,刘先生得到了商场返给的100元礼券。根据礼券使用规则,顾客可在规定时间内在商场选购相应商品。然而,出乎刘先生意料的是,当他手持代币券到商场购物时却处处受阻,好多柜台同时挂上了“此柜台不参与促销活动”的牌子。
生活中上述现象可以说是相当普遍,大多数人在消费时都感觉自己是占了大便宜,殊不知你在消费的时候,商家正在对你的钱包虎视眈眈,正当你满意离去的时候,那些商家心里都乐开了花。因为钱成功地从你的口袋转移到了他们的钱袋。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丧失看清事物真相的理性呢?
打折的经济学道理
很多人可能会说是商家的唯利是图,也会有人说是自身还不够理性,容易被蒙蔽……其实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首先,并不是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会促销打折。一般进行打折降价销售的几乎都是上一章所述需求弹性中富有弹性的商品。一般来说,需求没有弹性或者缺乏弹性的商品不太可能有减价情形,比如珠宝一类的奢侈品,或者如大米、食用油、食盐一类的生活必需品。消费者一般见到最多的就是如服装、电器、保健品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这种类型的商品一旦价格下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虽然在每一件商品上面获得的利润减少,但是由于总的销售量在上升,商家的总收益还是增加很多。
实际上,类似“买100送50,买200赠100”这样的促销活动很常见,发到消费者手里的也多是标有种种限制的代币券:只能在该商场购物使用,不能兑换现金,多出不找零,而且还必须在规定期限使用……而大多数消费者为了不浪费到手的“优惠”,不得不继续在商场内转悠,疯狂购物,最终往往是买了许多本来不打算购买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消费者占了大便宜,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商家给消费者下套,不断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形成循环购物流。无庸讳言,商家在活动中大赚了一把。
据业内人士透露,“满100返50”实际是消费者用loo元买了150元的商品,折扣约为六七折。但在购物返券过程中,有部分商品或柜台“不参加此项活动”,就很隐蔽地为商家的某些滞销商品提供了机会。更让消费者吃亏的是返券不找零。比如消费者有100元的返券,当他面对一件120元的商品和一件80元的商品时,通常会选择后者。因为这100元的返券好像是“白来的”,即使损失20元也无所谓。
其次,商家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会有打折促销活动,他们会选择一定的时机,如节假日、季末等。因为节假日消费人群增加,同时消费者心态也会相对放松,看到打折减价促销活动时不容易保持理性,商家正好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对一些商品进行大力促销。
消费者看到“促销”两个字本能地心动,再加个“跳楼大甩卖”等词来搭配,恐怕谁都难抵其诱惑。如果是货真价实的打折降价还好,但不少不法商家却是挂羊头卖狗肉,先虚抬价格再打折,使促销未必优惠,相反成了一种甩货行为。
商家还经常在促销活动中打出“买一赠一”、“加量不加价”之类的招牌,但有的厂家的“买一赠一”,将两份数量相同的同一种商品包装在一起,名日“赠送”,这种赠品实际价值相差无几,其实有搭售的嫌疑。因为消费者一般不会一次购买两袋同样的洗衣粉、两瓶洗发精等商品。甚至有的厂商将销路不好的商品作为赠品,实际上就是搭售。更有甚者,有些商家在促销活动中将劣质品、三无产品等混在奖品中,赠给消费者。即使赠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也往往认为是白赚的而不去追究。
很多商家在促销的时候都喜欢运用“限量”、“限时”等词汇,让消费者感到机会难得,时不再来,真到促销现场一看,根本就是在进行“无限量”销售,价格也并没有真正下降,往往在促销现场是这个价钱,到别的地方还是如此,但创造的销售气氛却是异常红火。
此外,还有的商家为了招揽顾客,店门口永远写着“清仓大甩卖,最后三天”!实际过了三天店面还在大甩卖,3个月后依然如此,甚至时间过了一年,顽强的大甩卖还在继续。其实,这些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因为他们抓住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同样的包平时卖个30元、50元,消费者会觉得很贵,但一经“甩卖”,就感觉好像捡了大便宜,生怕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于是不假思索,痛快地掏腰包买下。俗话说,“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事实上,同样的东西,消费者往往花了更多的钱。
有时候走在街头,远远看到许多商店门口挂起的“本店全场一折”,“全场30元”等巨幅招牌,进店之后发现并非所有商品都是那样。正犹豫,走出门才发现巨幅广告底下角落中还有一个“起”字。遇到这样的行为,着实让人目瞪口呆。消费者越来越精明,没想到销售者却更精,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