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在几十年时间里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截击行动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参加战斗的飞行员们各自看到的,都只是战场的一小部分,而且存在种种偏差。飞行员回到基地后,上级根据他们的陈述进行总结,最后只能得到了一个残缺不全的、无法说服所有人的所谓“结论”——其中甚至包括了在截击现场有第三架轰炸机存在的说法。因此,围绕着“谁击落了山本”这个问题,人们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争论。<br>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多方面调查取证,事实真相慢慢地被揭开了。以下的事件过程根据3份文档整理而成,它们是:1943年4月18日,截击机群返航后,美军第13航空队司令部向上级提交的文件《战斗机截击任务报告》(简称:《报告》);日军参谋长宇垣缠中将的战地日志《战藻录》(简称:《宇垣》);日军第一基地海军少佐军医田渊义三郎于1943年4月20日写的山本五十六尸体解剖记录(简称:((解剖记录》)。<br> 宇垣:<br> 二号机位于一号机的左后方,组成漂亮的对角型队形。有好几次,我担心2架飞机的机翼是否会发生碰撞。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司令官坐在飞机驾驶舱内的侧影——在飞行员身后的右侧,还能看到在机舱内走动的人员。通过航空地图,我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机翼下方的陆地和设施,对我来说这真是一种飞行的乐趣。<br> 编队飞到了布干维尔岛的西边,在丛林上方700-800米的空中直线飞行。机长递给我一张纸片,上面写着:“计划07:45到达巴莱尔岛。”我看了看表,现在是07:30。“那就是说还有15分钟”,我对自己说。但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的飞机突然跟着一号机一起俯冲,直到50米的低空。<br> 报告:<br> 在坎宁中尉发现目标,发出“11:00高空”的呼叫之前,编队一直保持完全的无线电静默。得益于米歇尔少校对航速的精确计算以及飞行中队形的严格保持,截击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如发生几分钟偏差将导致整个行动的流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