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中国官员谈经济学:听中央党校著名教授讲解经济学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405200
  • 作      者:
    王东京著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与中国官员谈经济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抓住经济学本原,掌握经济规律,驾驭经济工作。超级畅销书《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姊妹篇。
展开
作者简介
  王东京,湖南常德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南风窗》等写专栏文章数百篇。在《经济研究》、《财贸经济》、《改革》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个人专著《国际投资论》、《中国政策选择》、《大潮剖面》、《聚焦时政》、《经济学笔谭》、《中国的难题》等十多部。近年来撰写出版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与官员谈中国经济》、《与官员谈经济政策》、《与官员谈经济学名著》、《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史》、《与官员谈现代金融》、《与官员谈财政税收》、《与官员谈中国改革》等,在国内广大党政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展开
内容介绍
  经济学绝不是屠龙术。如果我们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它最本原的东西梳理出来,就会发现,经济学基本的理论,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与中国官员谈经济学》旨在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全书分“经典引读”、“领悟大师”、“经世济民”、“他山为鉴”四大篇,从古典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对经济学作了一次大跨度、全景式的盘点。读者在读完《与中国官员谈经济学》并消化吸收后,就能获得在工作中最实用的经济知识。
展开
精彩书摘
  不能实现完全竞争,而且会产生垄断,使市场价格机制失灵。因此,他主张有限的国家干预。
  在足球比赛中,裁判员的任务是保证比赛规则不折不扣地得到遵守,而不是亲自下场去踢球,一展脚下功夫,也不是对运动员指手画脚或面授机宜,因为这些都是教练和运动员的事。国家跟裁判员差不多,它的真正任务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竞争创造一个稳定适宜的外部环境。比如反垄断,兴办铁路、邮电、教育等公共事业等。但艾哈德再三强调,国家最重要的职能是保持币值稳定。“没有相应的通货稳定,社会市场经济是不可想象的。”艾哈德认为,如果国家不负众望地完成了她该做的事,“社会市场经济”就具备了“社会”的性质。从艾哈德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社会市场经济”说到底,就是以自由竞争为主,国家干预为辅。
  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说,联邦德国的复兴之路,就是艾哈德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并克服种种障碍,一以贯之的过程。
  反垄断是艾哈德一贯的经济政策。他指出,市场经济的秘诀就是要使供求双方趋于平衡。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展开自由竞争,并让市场来自由决定价格,离开这两条,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垄断既排斥自由竞争,又妨碍自由定价,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要坚决予以反对。面对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的要求,艾哈德认为,工资随着国民收人的提高,理所当然应该“水涨船高”。但另一方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宣扬他不受欢迎的“真理”:一旦工资的增加超过生产率的增长,必然引发通货膨胀,危害经济的健康,于雇主和工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他提出了把蛋糕做大的思想:与其大家喋喋不休地讨论分配问题,倒不如齐心协力提高国民收入,只有做大蛋糕,每个人才能利益均沾,如果蛋糕太小,即便是上帝,也是爱莫能助。对福利国家政策,艾哈德持反对态度。他担心如果国家对一个人包揽得太多太广,个人就会缺乏竞争的压力,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进取心。最后,整个社会将滑向危险的边缘,“随之而来的不是什么没有阶级的,而是没有灵魂的机械社会”。因此,艾哈德说,达到“全民繁荣”的最好途径,只能是竞争。
  不可否认,艾哈德的理论模式,适应了战后德国的实际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人们把美国同期的经济繁荣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一样,德国人也把他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成就,归功于艾哈德的理论。然而好景不长,进入60年代中期后,联邦德国面临“滞胀”的威胁,经济停滞不前。1967年,艾哈德内阁倒台,社会民主党执政,吸纳了凯恩斯的理论,强调国家干预。进入80年代以后,科尔政府上台,又主张恢复艾哈德的“多市场、少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由此看来,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间,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此一时、彼一时,经济政策应根据经济形势来调整,不可僵化。多国的经验证明,在经济平稳时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较为有效,而经济波动或危机时期,国家干预主义却更为灵验。另外,从50年代起,德国就推行各种福利政策,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对艾哈德的反福利国家理论,可说是一个无情的否定。但尽管如此,艾哈德的理论还是给了人们一个提醒,搞社会福利,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经济发展这部机器,将会失去动力。布坎南全面阐释“政府失灵”
  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人,如今已是声名远播。他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经济人”假定引入到政治学领域,并使公共选择理论成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布坎南是国家干预理论的反对者,他认为政府并非圣贤,一点不比市场高明,与其政府手忙脚乱,还不如听任市场竞争来得有效。1960年他出版《公共财政》一书,系统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
  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不过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者”,提供的是“特殊产品”。他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孤岛上,住着一群渔民。由于礁石丛生,早出晚归的渔民一直希望有一座照亮海面的灯塔,保证他们安全航行。然而问题在于,谁来为建造灯塔支付成本呢?因为灯塔毕竞不像灯笼,你若花钱买盏灯笼,可以只供自己使用,可灯塔却不同,一人建造,则众人受益。那些过往船只,即使分文不掏,也能借光行船,坐享其成。既然如此,谁也不会当冤大头,去劳神费钱地建灯塔。没有灯塔的日子,自然不好过,于是渔民就希望政府出面,强制征税,代建灯塔,消除“搭便车”现象。可见,提供灯塔一类的“公共产品”,正是产生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政府,就要有人来主事。民主社会不同于专制社会,挑选政府的掌权人,不能少数人说了算,须得公众集体同意。用经济学行话说,就是要通过公共选择。政府市场的公共选择,与经济市场上的私人选择大不相同。当你兜里装着钱,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只要自己看上了眼,就可以拍板,不需与旁人商量。公共选择则不然,人多嘴杂,偏好各异,即便是大家一起去郊游,有人可能喜欢登长城,有人却喜爱爬香山,意见很难统一。所以公共选择,如同体育比赛,要决胜负,必须先建立好规则,没有规则,公众一旦选择起来,就会争论不休,甚至大动干戈。正因为如此,所以布坎南特别看重对“规则”的研究,并把它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一块基石。
  公共选择,其实就是投票,投票规则说起来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就是两种:即一致同意规则与多数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也就是一票否决。最典型例子,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只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有一个反对,决议就会胎死腹中。这种规则的优点,是投票人皆大欢喜,但不足是协调成本太高。俗话说,众口难调。那些大饭店的名厨师,做出的饭菜要让所有客人满意,尚且不易,更别说要做“一致同意”的集体决策。耗时费力不说,最要命的是等大家一致通过之后,“黄花菜”也就凉了。于是,人们只得退而求其次,采用多数同意规则,即所有投票人中,只要半数以上通过就行。多数同意规则,虽然能满足多数人的意愿,但却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样少数人就会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寡不敌众。既然定不了大局,动不了乾坤,有的人投起票来就无所谓,随大流。如此一来,必然给某些利益集团以可乘之机,它们利用小恩小惠,拉拢选民,为他们所用。可见,两种投票规则,都不是尽善尽美,有利也有弊。
  既然投票规则有先天不足,那么通过这种规则选出的“政治家”,自然很难靠得住。可是传统的经济学,对此却不以为然。过去经济学家看“人”,历来用的是“善恶二元论”。在经济领域,他们认为人都是自私的,一副丑恶嘴脸;可一旦到了政治领域,似乎摇身一变,人都成了一个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正人君子。整天为“正义”而忙碌奔波。布坎南认为,这种二元理论,离现实相去甚远。实际上,官员并没有超凡脱俗,他们也是经济人,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官员也非下凡的神仙,没有先知先觉,更不能无往不胜。与普通人一样,他们也会常常犯错,也会好心办坏事。所以在西方社会,政府失灵几乎司空见惯。当然,政府官员与普通人也有不同,他们头脑中通常没有“利润”概念,不像企业家那样,为赚钱去挖空心思。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经典引读
古典名篇
假如你要了解经济学,那么有三本书必读:一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二是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三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三本书,乃古典经济学经典名篇。老祖宗不能丢,研究经济学,不能不读老祖宗经济学裂变。
自李嘉图之后,经济学在欧洲发生裂变。19世纪末,经济学再次转型,进入新古典时代。至20世纪30年代,效用价值论已成正统,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大行其道,并开始占据了大学讲坛。其间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歇尔、庇古、凯恩斯。
回归斯密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凯恩斯因此大红大紫,声名远播。然而20世纪40年代以来,却不断有经济学家站出来,公开与凯恩斯叫板,反对国家干预,力主自由经济。哈耶克、艾哈德、布坎南、弗里德曼等,皆为这个阵营不同时期的领军人物。
制度学派崛起
制度学派起源于19世纪末,凡勃伦、米契尔、康芒斯一起被称为旧制度经济学的三大巨擘。20世纪50年代以来,加尔布雷思、诺斯等一批经济学家,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创立了新制度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一个门派,新制度经济学声誉日隆,目前在学界的影响可谓如日中天。

第二部分 领悟大师
20世纪四大假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基本程式。经济学作为实证科学,每一个新的理论,也都是先基于某种假说而提出来的。20世纪,经济学有四大假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地,而且主导了经济学发展的进程。
疑点与发现
由于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经济学长足发展,日臻完善。然尽管如此,却仍有不少疑点悬而未决,至今还困扰着经济学界。而有些疑点,一旦被人解破,经济学就会借风行船,开始一段新的航程。所谓“特里芬难题”、“里昂惕夫之谜”、“丹尼森残差”等,就是典型的范例。
经济学定理
经济学定理,是经济规律的理论提炼与表达。200多年来,一代代经济学家呕心沥血,终于从复杂纷繁的经济生活中,抽象出了一些对世界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定理)。而这些定理一经确立,经济学家也就具备了观察与分 析经济问题的参照系。
曲线与模型
自马歇尔肇始,经济学家通常喜欢用一些几何曲线或模型描述经济学原理,因为曲线与模型的使用,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而且让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拉弗曲线、菲利浦斯曲线、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二元经济模型等反复被人们引用,正是因为它们直观而简单。
最优分 配原理
分 配事关人们切身利益,不仅重要,而且敏感,故对分 配问题,经济学家历来重视。虽然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已成为人们研究分 配普遍接受的准则,但何为检验分 配效率最大化的标准,如何使分 配效率最大化,经济学家对此却众说纷纭,见解各异。

第三部分 经世济民
财政牵系国运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财政作为调节经济、稳定社会的重要力量,它关乎民生,牵系国运。对各级政府官员而言,只有财政理论烂熟于心,运用财政政策收放自如,才能经邦济世,举重若轻。
税收取用有道
古往今来,税收都是政府强制征取的。缴不缴税、缴多少税,既不由纳税人说了算,也不由政府官员任意定夺。法制社会,政府要通过立法,对征税范围、征收比例做出规定,并且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倘若偷税漏税.都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金融中枢
工商业勃兴、分 工专业化、贸易空间扩大,密切了货币与信用的联系,改变着货币形态、信用方式。货币和信用联姻,孕育出经济社会的混血儿——金融。它自诞生之日起,就遵循“游必有方”的道理,哪里有利可图,资金融通的触角,就会伸向哪里。
保险市场
随着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应运而生,海险、火险、人寿险等相继走向成熟。作为金融大军中的一员得力干将,保险业不仅能为社会经济遮风挡雨、保驾护航,而且还是个高明的投资者。现代经济赋予了保险业新的使命,也促使它不断前行。
风险与监管
当代市场经济社会,金融监管当局就像一个监工,管制过严,会遭到金融界左右抱怨,百般抵制;监督太松,又担心日积月累,酿成大祸。监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 寸拿捏殊为不易,故也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第四部分 他山为鉴
政府千能
政府能量究竟有多大?经济学家从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有人说市场会失灵,主张政府调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家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不能只靠“无形的手”,也要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自由经济浪潮
二战之后,自由主义思潮重新抬头,抑制国家干预的浪潮也随之席卷而来。德国走第三条道路、撒切尔进行“货币主义试验”、里根推动自由经济复兴、俄罗斯施行“休克疗法”,半个世纪里,西方国家上演了一幕幕自由经济的人间活剧。
科教兴国
大凡文明国度,无不重视教育;所有经济强国,无不受益于科技。当今国际竞争,说到底比拼的是人才与科技。德国与日本经济战后崛起,教育与科技居功至伟;美国也是凭借其领先于世的教育与科技,才使得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尽风流。
西方农业启示
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业不兴,难保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天下太平。放眼全球,纵观古今,只要是农业人口多的国家,政府绝不会对农业掉以轻心考察西方农业发展的历程,总结他们的成败得失,一定会带给人们某些启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