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512220
  • 作      者:
    陈英姿著
  • 出 版 社 :
    长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专项资助。
展开
内容介绍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区域开发历史悠久,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出台,有效地刺激了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与我国东部其他省市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有一定差距。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系统,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典型的意义,为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研究》在探讨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我国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基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以及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状态,确定我国东北地区资源约束与承载能力,利用相对资源承载力对东北地区内部进行动态分析,并对比我国东中西部的差异,找出摆脱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这对建设我国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还只限定于一个既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上,没有考虑承载力在长时间序列中的持续平衡增长。为此,刘强等(2004)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是以一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基础,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在一定的时间考察序列内(应不少于20年),以保证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支撑为持续平衡增长的前提下,水资源可以达到的最大支撑能力”。①由于水资源承载力缺乏一个统一的、容易接受的指标,大多数研究者将其抽象定义为对社会经济系统最大的支持能力,而具体化指标选择又因人而异,研究成果缺乏可比性。
    (四)其他资源承载力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能源等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承载力研究,理论与方法方面也日臻完善。③徐强(1996)提出了矿产资源经济承载能力的概念:“是指矿产资源对未来经济发展速度的支持能力,通过测算经济发展速度对资源的需求,来确定未来可利用资源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速度。”王玉平等⑤(1998)认为,矿产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在当时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可支持的经济总量。”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周期长,受科技水平限制性大,开发利用过程中易于浪费以及矿产资源耗竭性等特点,决定了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复杂性以及矿产资源承载力的不可恢复性。
    目前对于森林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还较少。吴静和(1990)最早探讨了森林资源承载力并给出了定义,她认为,“森林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森林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一定生活水平下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此后的相关研究对森林承载力的定义大同小异,主要分歧在于承载的对象是“人口数量”还是“社会经济活动”。欧阳勋志等(2003)总结了以往研究的成功与不足,认为森林承载力的对象应该包含上述两方面,并把森林承载
    ①刘强,杨永德,姜兆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载《中国水利》,2004,11~14页。
    ②谢高地:《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方法的思考》,载《资源科学》,2005,24(1),158页。
    ③王书华,毛汉英等:《略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我国沿海地区案例分析》,载《人文地理》,2001,16(4),57~61页。
    ④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载《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5~140页。
    ⑤王玉平,卜善祥:《中国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研究》,载《煤炭经济研究》,1998(12),15-18页。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
系统工程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
资源承载力常用评价方法
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
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北地区的资源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价
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价
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仿真运行结果及系统的优化调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区域比较
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及省际比较
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提升我国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内整合资源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