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9027
  • 作      者:
    林涛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活力四射的产业集群从哪里来?不是理论预测出来的,也不是一厢情愿打造出来的,更不是单纯靠资源、区位等条件而自动形成的,而是民众不懈奋斗与协同创造的结果。命运掌握在参与集群实践的广大民众手中,而掌握命运的钥匙正是产业集群合作行动!<br>    合作行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枢纽,产业集群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通过合作行动实现集体效率,合作行动的目标是增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公共利益与效率,集群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合作行动的基础与依托,合作行动的展开需要在系统性的考察中选择介入的角度与时机。
展开
作者简介
    林涛,汉族,1979年12月生,广东揭阳人,现供职于广东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02年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毕业。2008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博士毕业。师从经济地理方向王缉慈教授,毕业论文题目为《产业集群中的合作行动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6-2009)等多项研究课题,对广东、浙江、北京、天津等地的产业集群发展有深入的调研。已发表论文10多篇,代表性著作有《区域产业升级理论评价和升级目标层次论建构》、《中国产业集群研究中的主体能动性和多方验证方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关注集群实践、批判集群理论、推进合作行动是《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逻辑主线。中国的产业集群实践是对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与可持续性的持续追求,寄托着各地民众的发展梦想。仅仅看到理想集群的产业集聚、产业联系以及区域创新等理论特征是远远不够的。集群实践的要求是可操作性,核心就是企业、政府以及各种类型的机构之间以协同努力方式体现的合作行动。<br>    根据可操作性的要求,《产业集群合作行动》选择合作行动目标、集群主体能动作用、合作行动系统性三方面作为讨论重点。《产业集群合作行动》认为,区域产业的发展命运掌握在具体参与集群实践的民众手中。在集群实践中,应根据地方与产业特色,激发全民创业、创新并追求理想生活之心,采取主动、创造性的合作行动,系统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公共利益与集体效率的提升,以此支持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与可持续性。<br>    全书逻辑明晰,文字激扬,观点鲜明,发人深思,适合关注区域产业发展及集群实践的各界人士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国发达省份的集群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使得发展集群成为某些地方政府(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的政策目标。由于我国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引起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中国服装工业协会、中国珠宝产业协会等很多领导部门和协会的重视。集群发展战略正在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及科技发展政策中①。<br>    纵观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无论是传统制造业集群或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出口为主的集群还是内销偏重的集群,大企业主导的集群或是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其发展过程均体现为大量的合作行动。或者说,为了真正使集群能经受经济波动的考验,我国的很多地方正在集群治理方面做出努力,并体现为众多主体的各种类型的合作行动。例如,政府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订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促进产业联系,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效率,投资环保,以及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等。<br>    我国的产业集群尤其是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体现了已有集群理论所讨论的产业集聚、产业联系等特征。但仅限于在理论上讨论理想集群所应具有的特征,已不能胜任对现实产业集群的理解与服务需求。我国的产业集群实践正面临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向理论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研究,既是深入理解集群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使其应对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又是集群理论化与研究转型的重要契机。
展开
目录
立足中国集群实践的理论超越(代序)<br>前言<br>第一章  开展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研究<br>第一节  为何要关注产业集群合作行动<br>一、现实对合作行动研究的需要<br>二、合作行动研究关注的重点<br>三、合作行动研究的理论意义<br>第二节  研究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思路<br>一、研究目的<br>二、研究内容<br>第三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研究的方法<br>一、理论建构方法<br>二、资料分析方法<br>三、观念数据的研究方法<br>四、系统动力学方法<br>参考文献<br>第二章  合作行动: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br>第一节  产业集群研究重心的转换<br>一、外部性概念辨析<br>二、集体效率与合作行动<br>三、从集群概念到集体效率的研究重心转换<br>第二节  集体效率概念的理论拓展<br>一、柔性专业化学派<br>二、加利福尼亚学派<br>三、“黏性地方”学派<br>四、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学派<br>五、新经济地理学派<br>六、竞争优势学派<br>七、全球价值链学派<br>八、集体效率概念的理论拓展<br>第三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定义与分类<br>一、合作行动定义与类型的已有研究<br>二、对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类型的讨论<br>三、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定义<br>第四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相关研究<br>一、合作行动与全球联系<br>二、信任、社会资本与合作行动<br>三、集群合作行动中的行为主体与问题解决<br>本章小结与讨论<br>参考文献<br>第三章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目标研究<br>第一节  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区域产业发展目标<br>一、产业结构升级<br>二、劳动地域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br>三、从企业角度思考区域产业发展目标<br>四、集群研究中的区域产业发展目标<br>五、区域产业发展目标的讨论<br>第二节  区域产业发展目标与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目标的建构<br>一、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层次的现实思考<br>二、区域产业发展目标层次的划分<br>三、区域产业发展目标<br>四、产业集群合作行动支持各层次目标实现<br>第三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对企业层次目标的引导与协助<br>一、企业要素成本目标的产业集群合作行动协助<br>二、企业经营效率目标的产业集群合作行动协助<br>三、企业差别化定位目标的产业集群合作行动协助<br>第四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对区域层面目标的协调<br>一、人与自然关系协调<br>二、人际关系协调<br>三、政府效率改进<br>四、环境保护与整治<br>第五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对集群层次目标的支持<br>一、本地经济效率提升的合作行动支持<br>二、本地创新效率提升的合作行动支持<br>三、外部联系中的产业集群合作行动<br>本章小结与讨论<br>参考文献<br>第四章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的主体能动作用分析<br>第一节  产业集群中主体能动作用的重要性<br>一、人文地理学对人类能动作用的讨论<br>二、产业集群主体能动性概念的提出<br>三、产业集群主体能动性的现实表现<br>第二节  从主体能动作用建构产业集群合作行动<br>一、主体能动作用的构成分析<br>二、主体能动作用的实现方案<br>三、集群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与合作行动<br>第三节  现实主体参与合作行动的能动作用<br>一、惯例型与突变型产业集群合作行动<br>二、合作行动中的企业能动作用分析<br>三、合作行动中的政府能动作用分析<br>四、协会及其他第三方组织能动作用分析<br>第四节  佛山陈村花卉产业集群合作行动案例分析<br>一、陈村花卉集群合作行动类型演变<br>二、主体视角下的能动作用分析<br>本章小结与讨论<br>参考文献<br>第五章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系统性<br>第一节  增长类系统性分析<br>一、循环累积因果原理<br>二、区域产业增长正循环<br>三、增长瓶颈的基本模式<br>四、区域产业条件投资与供给不足<br>第二节  行动与对策类的系统性分析<br>一、行动与时间延滞<br>二、理想发展目标侵蚀<br>三、短期行为后遗症<br>四、表面行为后遗症<br>五、区域产业问题转移<br>第三节  主体关系类的系统性分析<br>一、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br>二、竞争模仿<br>三、合作共赢模式<br>四、资源极限<br>第四节  区域关系类的系统性分析<br>一、流动要素区域间转移<br>二、不可流动要素与企业转移<br>三、市场带动型产业转移<br>第五节  集群系统性方法运用——以浙江长兴蓄电池产业为例<br>一、集群系统性方法的应用流程<br>二、浙江长兴蓄电池产业发展系统性分析<br>本章小结与讨论<br>参考文献<br>第六章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规划与未来研究展望<br>第一节  广东专业镇政策演变与合作行动规划<br>一、广东科技部门的专业镇政策演变<br>二、广东专业镇发展中的合作行动规划<br>第二节  集群合作行动规划的特点、机制与流程<br>一、产业集群合作行动规划的特点<br>二、产业集群合作行动规划的机制<br>三、产业集群合作行动规划的一般流程<br>第三节  产业集群合作行动研究结论与展望<br>一、结论——合作行动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枢纽<br>二、应用——集群实践中的合作行动规划<br>三、未来——合作行动视角下的集群研究<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