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上)》是一部关于幸福生活的决策全书,那些我们沾沾自喜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br> 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br> 为什么我们的很多决策常常“自欺欺人”?<br> 为什么不要送别人昂贵的日用品,而要送廉价的奢侈品?<br> 为什么让赢了钱的赌徒离开赌桌更容易?<br> 为什么人总是“敝帚自珍”,<br> 同时又认为“太太是别人的好”?<br> 为什么推销员会把产品的缺点一次性说完,<br> 却要像挤牙膏一样说出它的优点?<br> 为什么当面临得剑30元钱时,人们倾于分两次得到,但令人惊讶的越,当面临失去10元钱的时候,很多人依然认为分两次失去是个不错的选择?<br> 为了回避损失,人们总是认为,现在的损失比以后的损失更让人痛苦,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把损失舍在一起发生,而是应该让它们分离,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令人厌恶的损失无限期延后。<br> 为什么人们极少购买随机生成的彩票号码,却相信毫无科学性可言的彩票数字走势和规律分析,并以此作为自己下注的依据?<br> 当人们感觉自己能对事件施加影响时,往往会表现得更为自信。从客观上讲,很多情况下人们根本不能影响事件,能够影响事件的感觉只是幻觉,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控制幻觉”。<br> 为什么别猜你认为最漂亮的美女能够拿冠军,而应该猜人家会选哪个美女做冠军?<br> 金融投资如同选美,其中的诀窍是,要猜准大家的选美倾向和投票行为。不论是炒股票、炒期货,还是买基金、买债券,不要去买自己认为能够赚钱的金融品种,而是要买大家普遍认为能够赚钱的品种,哪怕那个品种根本不值钱,这道理同猜中选美冠军就能够得奖是一模一样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