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一部关于幸福生活的决策全书,那些我们沾沾自喜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br> 投资行为的非理性陷阱。<br> 为什么有时人做的决策还不如一只猴子的正确?<br> 为什么在证券市场上,“过去的赢家一般是将来的输家”?<br> 为什么很多炒股者买涨不买跌?<br> 为什么市往往对好消息反应不足而对坏消息反应过度?<br> 为什么“供不应求”和“定价偏低”会同时存在?<br> 商家一掷千金请大牌明星代言,仅仅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吗?<br> 商家这样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用高代言费显示自己“财大气粗”、未来预期收入很高,从而“逼退”潜在的市场模仿者。<br> 获得超出自己努力程度的奖励,一般人都会更加卖力干活吗?<br> 大部分人开始会“受宠若惊”,增加努力程度,时间一长他们会重新评估自己,觉得自己确实应该得到这么多,努力程度会回到之前的水平。<br> 什么是马尔基尔的“较大笨蛋理论”?<br> 投机行为就是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的猜测上。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个东西的真实价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愿意花高价买下,是因为你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从你那儿把它买走。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无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较大的笨蛋就是赢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也找不到愿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把它从你那儿买走,那你就是较大的笨蛋。<br> 同事活比自己少,薪水却比自己高,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与要求提高报酬、消极怠工,还是愤面辞职?<br> 大部分人都会采取前两种方法,如果不奏效,却很少真的卷铺盖走人,而是找别的比较对象来找回心理的平衡。
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有损较大利益的“非理性”选择。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会连续授给行为经济学家的原因。<br> 人们很多看似荒诞的经济行为,其实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本来就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行为经济学跟每个人相关,跟每个企业相关。它有时候像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虽然道明了真相,但是人在面对真相的时候多少有点尴尬。<br>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深入浅出地分析个人的日常经济行为(包括投资决策)以及商家的营销策略,让人不仅看到普遍实例中非理性的思维根源,更有触类旁通的联想和分析,让自己成为更为聪明的消费者和投资者。<br>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下)》分上下两册,本册主要解析人的日常消费行为中的误区,下册主要解析行为博弈、时间偏好,金融市场的“奇异现象”以及个人投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