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能量的固定消耗核算产品规模,可以使我们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与换算固定价格相关的一系列困难和错误。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把我们从与国民经济“效率系数”相关的困难中彻底解救出来。如果上述假设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在这种方法下就能决定生产每件物品所必需的最低的能量消耗。尽管生产不仅需要足够的固定性能的原材料,而且任何时候都必须消耗同样的能量使其变形,且并不排除生产中的技术改进。而技术改进则不仅可以节约劳动力(价格),而且能减少生产单位的能量消耗。因此,即使在动力消耗指数下,我们也还会遇到价格上的困难。<br> 的确,产品生产的能源损耗,制作的质量均与复杂的工艺过程密切相关。从工人的角度来看,生产的劳动力消耗指数与动力消耗指数就是对整个生产的评估。由于工人的活动系纯“体力性”的劳动,所以从当年劳动生产能力均值的角度来看,按照本年价格评估的国民收入本身就反映了就是国民收入的动态变化。这是我们的观点。<br> 因此,在评估国民收入时,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指数。因为无论有多少种假设,最终都不能使我们免于最后的困境。同时,动力消耗的统计学指标远远滞后于价格统计学指标。据此观点来看,在决定产品规模时,对运用价格资料的方法,应坚决地给予特殊的优先考虑。而在核算时,动力消耗指标则仅仅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br> 另一方面,价格比值在我们的报告中较之动力消耗指标更接近于消费观点的评估。<br> 在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阐明被反映在抽象的价格概念中的具体的国民经济成分和国民经济的过程,这种成分和过程都隐藏在抽象的公式之中。<br> 在这方面,居民收入总数的比较较为简单,而消费评估则更为简单。尽管在此核算数量上的混杂有所减少,但并未消失(原因在于核算时适当使用了撒兹指数,而非就总商品的价格进行逐年对比)。<br> 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在于消费。当谈论“国民收入”时,首先使我感兴趣的正是消费的不断增长。据此观点来看,生产积累作为扩大消费量,提高消费增长速度的手段,应引起我们的兴趣。而在处于资本主义包围的条件下,加强竞争,加强国防力量,走极快的消费增长的道路则在很大程度上与增强、巩固国防力量相吻合,并最终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br>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研究工作的首要目的在于,依赖国民经济的发展,确定人民群众消费的可能程度和消费的增长速度。<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