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22066886
  • 作      者:
    (英)肯?格林(Ken Green), (英)萨莉?兰德尔斯(Sally Randles)主编
  • 出 版 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研究》从基础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方法等方面解析了产业生态学的内涵,通过对产业生态学及创新研究两门学科的特色分析,探讨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促进;介绍了一系列资源生产力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作为产业生态学研究的辅助工具;结合英国、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实例,进行了产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分析。<br>    该书可以为我国产业生态学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产业管理等领域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
精彩书摘
    5.1发展中国家的特点<br>    全球大量制造业市场正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时,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因此,现阶段是影响发展中国家选择产业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虽然对这些国家来说这是增加就业、增加商业交易、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机遇,但是这也给当地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水、能源、土地等),因为,相对于这些国家的众多人口来说,可利用的资源实在太匮乏了。<br>    建立在资源有效利用基础上的发展方式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同时减少对当地和全球的影响。而粗放的产业发展规划则会将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威胁占全球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存。<br>    5.2发展中国家的现状<br>    充分认识到贫穷国家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异,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许多特殊方面,发展中国家资源流动的模式及由此造成的环境威胁与西方工业化国家有很大不同。<br>    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发展中国家,流经大型制造企业的物质流只占总物质流的很小一部分。表5.1显示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经济部门的水资源使用情况的比较,很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例如,在印度,如果要采取保存水资源或防止水质恶化等行动措施,那么这一行动必须要在效果上超过大型的、正式的制造业设备。
展开
目录
图录<br>表录<br>撰稿人简介<br>第一部分 前言1<br>1 创新研究和产业生态学的学科交叉2<br>1.1 发展中的交叉学科2<br>1.2 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3<br>1.3 创新研究的相关理论4<br>1.4 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学科交叉的相关理论6<br>1.5 本书结构及各章简介9<br>1.6 产业生态学和创新研究交叉学科的研究脉络11<br><br>2 产业生态学简介17<br>2.1 前言17<br>2.2 产业生态学的定义17<br>2.3 产业生态学研究进展18<br>2.4 产业生态学策略:重建产业系统19<br>2.5 卡伦堡产业共生园21<br>2.6 产业生态学的范畴23<br><br>第二部分 产业生态学技术及案例27<br>3 区域产业生态学和资源生产力:模拟和基准制定的新方法28<br>3.1 前言28<br>3.2 背景28<br>3.3 资源生产力框架30<br>3.4 资源生产力模型35<br>3.5 资源生产力与创新体系40<br><br>4 英国的产业共生46<br>4.1 前言46<br>4.2 产业共生计划——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性的创新方法47<br>4.3 发展产业共生的决定性因素及相关机构的作用48<br>4.4 英国的产业共生计划49<br>4.5 构建产业共生网络的步骤50<br>4.6 产业环境的相关因素50<br>4.7 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款51<br>4.8 区域管理机构52<br>4.9 亨伯地区产业共生计划(HISP)52<br>4.10 墨济河岸产业共生计划(MBIS)54<br>4.11 讨论56<br>4.12 产业共生网络的可持续性58<br>4.13 国家产业共生项目的重要性59<br><br>5 产业生态学:发展中国家一个新的规划平台62<br>5.1 发展中国家的特点62<br>5.2 发展中国家的现状62<br>5.3 产业生态学——一个新的规划平台64<br>5.4 产业生态学的区域视野65<br>5.5 案例研究综述65<br>5.6 如何实施产业生态学69<br>5.7 环境规划者的责任70<br>5.8 商业企业的责任71<br>5.9 公共部门的责任71<br>5.10 结论73<br><br>第三部分 创新系统:产业转型和变革77<br>6 食品消费和生产系统的转变:以冷冻豌豆为例78<br>6.1 前言78<br>6.2 食品产业的转型78<br>6.3 给豌豆一个机会80<br>6.4 结论89<br><br>7 可持续性技术与建筑业:对法规、管理和公司网络的评估93<br>7.1 前言93<br>7.2 可持续性技术、政府及企业间关系在建筑业中的作用94<br>7.3 可持续性创新与管理:以绝热材料为例95<br>7.4 可持续性创新与制度因素:以主动式太阳能加热为例97<br>7.5 可持续性创新与公司间的关系98<br>7.6 结论100<br><br>8 垃圾焚烧的能源利用:来自中国的经验106<br>8.1 前言106<br>8.2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产生106<br>8.3 中国解决城市生活垃圾(MSW)问题的进展108<br>8.4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垃圾处理技术109<br>8.5 1988年后初期垃圾焚烧生能(WIE)技术的应用情况:高成本、高质量方案110<br>8.6 将至1999年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情况:低成本、低质量策略111<br>8.7 1999年以后垃圾焚烧生能技术的应用情况:公众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支持的方案111<br>8.8 WIE在中国的应用——实现垃圾处理和燃料供应的双重目标113<br>8.9 中国WIE市场的细分及其创新意义114<br>8.10 结论116<br><br>第四部分 消费和中介机构121<br>9 产业消费和创新122<br>9.1 前言122<br>9.2 消费理论回顾122<br>9.3 产业消费123<br>9.4 产业消费:是单一事件还是组合行为?126<br>9.5 产业消费:复合和过程驱动的特点127<br>9.6 产业消费的惯例、实践和能力128<br>9.7 结论129<br><br>10 消费:实践理论的视角133<br>10.1 消费本体论133<br>10.2 实践理论序言:差异和日常消费135<br>10.3 实践理论137<br>10.4 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138<br>10.5 实践(及消费)如何转变?138<br>10.6 一个历史案例——废弃物行动139<br>10.7 一个当代案例——淋浴140<br>10.8 消费实践理论对于产业生态学的意义141<br><br>11 绿色(生态化)中介144<br>11.1 前言144<br>11.2 基础设施结构变化:中介的出现144<br>11.3 中介的多样性和作用146<br>11.4 中介空间147<br>11.5 思考:生态性中介150<br><br>第五部分 管理和价值观153<br>12 产业生态学再设计及个体价值观转变:社会生态学展望154<br>12.1 前言154<br>12.2 个人经历:从科学技术到心理学及其他领域155<br>12.3 生态再设计先驱、革新者典范——P.A.YEOMANS160<br>12.4 结论162<br><br>13 产业生态学的社会生态性和政治生态性165<br>13.1 前言165<br>13.2 “管理”的重要性165<br>13.3 管理面临的挑战167<br>13.4 公司管理的竞争模式169<br>13.5 管理和社会变革170<br>13.6 制造业的管理和政治关系175<br>13.7 制造业和管理的新模式:咨询路线179<br><br>第六部分 结语183<br>14 产业生态学与创新空间:新兴的主题184<br>14.1 前言184<br>14.2 隐喻的有效性184<br>14.3 层面和多尺度问题185<br>14.4 知识、信息和“信息失灵”186<br>14.5 代理机构与代理主体的作用187<br>14.6 结论:未来的路1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