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军事政治学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322943
  • 作      者:
    高民政等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高民政,男,1962年生于陕西省彬县。先后毕业于陕西9币大政教系和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83年特招入伍到军校任教,1993年为空军政治学院副教授。1999年起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军队院校“2110”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军事政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总政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和银奖获得者。上海市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兼任上海市社会工作培训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民政干部学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中国政府与政治、军事政治学。代表性著述有:发表《政治艺术论纲》等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台湾政治纵览》、《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合著《政治科学与艺术》、《政治家与政治家艺术》、《走近政治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评介》,主编《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导论》、《基础政治学》、《市政学》、《大国之路》、《大党与大国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军事政治学是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军政现象,以探求军政关系发展规律为目标的门军事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与军事学和政治学相比较,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军事政治学还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在中国大陆,军事政治学更是一门有待创立的新兴学科。因此,讨论军事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评介当今世界军政关系的主要模式,就成为军事政治学导论的重要内容和学术任务。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政治与利益是一对孪生兄弟,军政关系评价是政治评价的构成之一,也应当凭借利益尺度。克劳塞维茨指出:“我们探讨问题的前提是:政治在它集中和协调内政的一切利益,也集中和协调个人的一切利益和哲学思考所能提出的一切其他利益;因为政治本身不是别的,它无非是一切利益的代表(对其他国家而言)。至于政治有时会有错误的方向,会主要地为统治者的野心、私利和虚荣服务,这不是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因为军事艺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为政治的导师。在这里,我们只能把政治看作是整个社会一切利益的代表。”②我们未必赞同克氏的政治概念,但其对政治之人民性、公共性的洞察,是值得借鉴的。“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决定了军政关系评价的最根本问题,而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尺度,能够最显著地体现军政关系的价值取向,“军事”以“战事”为核心,而“作为战争最初动机的政治目的,既成为衡量战争行为应达到何种目标的尺度,又成为衡量应使用多少力量的尺度”。③简而言之,凡是服务于人民利益的都是正义的、可取的,否则便是不正义、不可取的。“一旦离开了利益,思想便会出丑”;古今中外,政治势力在设计任何类型的军政关系时,无不声称立足于人民利益。至于什么是“人民的利益”,当然是人民最有发言权;不过,如果人民失去话语权,没有有效运转的宪政机制,军政关系的价值取向便一定会被扭曲。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政治原则,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系列法规,确保了人民在军政关系评价方面的发言权。<br>    其次,从军队政治角色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等三方面综合评价军政关系。关于军队政治角色的目的,上面已经讨论过。至于军政关系的运行方式,是指“军”与“政”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渠道实现互动。外在表现为对话,还是对抗,是和谐,还是冲突。<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军政关系研究与军事政治学<br>第一节 军政现象与军政关系研究的产物<br>——论军事政治学的对象与方法<br>一、“军政现象”:军事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br>二、“军政关系”:军事政治学研究的核心<br>三、当代军政关系的实践形态及其理论依据<br>四、军政关系评价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br>第二节 军政理论与军政实践发展的需要<br>——论军事政治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br>一、海外军事政治学的蓬勃发展令人瞩目<br>二、大陆军事政治学研究严重滞后亟待加强<br>三、军事政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br>第三节 政治学科与军事学科拓展的领域<br>——论构建中国军事政治学的可能与途径<br>一、政治学与军队政治工作学的紧密联系为构建军事政治学提供了学科发展的可能性<br>二、政治学对于构建军事政治学能够发挥基础理论的支撑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作用<br>三、积极探索构建中国军事政治学的有效途径<br><br>第二章 美国的军政关系<br>第一节 美国军政关系研究意义和方法<br>一、美国军政关系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br>二、美国军政关系研究的具体方法<br>三、美国军政关系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br>第二节 美国军政关系的历史演变<br>一、建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美国军政关系<br>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的美国军政关系<br>三、冷战期间的美国军政关系<br>四、自冷战结束至今的美国军政关系<br>第三节 美国军政关系的基本表现<br>一、美国军队与总统关系<br>二、美国军队与国会关系<br>三、美国军队与法院关系<br>四、美国军队与政党关系<br>第四节 美国军政关系理论评介<br>一、美国文入治军原则的理论来源及含义<br>二、美国学界有代表性的文人控制理论<br>三、目前的主流性观点<br>四、简要结论<br><br>第三章 当代欧洲发达国家的军政关系<br>第一节 军队先于政党产生的历史发展次序<br>一、英国党军关系的产生与发展<br>二、法国党军关系的产生与发展<br>三、德国党军关系的产生与发展<br>第二节 两党制(多党制)和议会制的政治制度环境<br>一、英国两党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br>二、法国多党制和半总统半议会制<br>三、德国多党制和议会共和制<br>第三节 表现为文人治军的领军机制<br>一、英国执政党领导军队的机制<br>二、法国执政党领导军队的机制<br>三、德国执政党领导军队的机制<br>第四节 政治化的资产阶级军队<br>一、军队是资产阶级的政治工具<br>二、军队积极介入文人政府的军事决策过程<br><br>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的军政关系<br>第一节 军队特点:脱胎于殖民军或在与殖民者斗争中诞生的军队<br>第二节 政治型式:具有模仿性的政治体制<br>一、总统制<br>二、议会制<br>三、君主制<br>四、伊斯兰神权共和制<br>第三节 军队与政府:与前宗主国有渊源关系的军事领导体制<br>一、总统制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br>二、议会制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br>三、君主制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br>四、伊斯兰神权共和制国家的军事领导体制<br>第四节 军人与政治: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军人<br><br>第五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军政关系<br>第一节 苏联军政关系<br>一、苏联军政关系形成的理论指导<br>二、苏联军政关系构成的基本原则<br>三、苏联军政关系运行的制度设计<br>四、苏联军政关系发展的历史影响<br>五、苏联军政关系瓦解的主要根源<br>第二节 中国军政关系<br>一、大陆中国军政关系的研究状况及其意义<br>二、中国共产党对军事斗争的认识与人民军队的缔造<br>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军事领导体制的历史变迁<br>四、新时期军政关系的规范发展与基本特点<br>第三节 朝鲜、越南、古巴、老挝的军政关系<br>一、朝鲜、越南、古巴、老挝无产阶级政党与军队的创建和发展<br>二、朝鲜、越南、古巴、老挝执政党领导军队的途径<br>三、简要结论及启示<br><br>第六章 中国台湾地区的军政关系<br>第一节 台湾军政关系研究概述<br>一、研究对象<br>二、研究意义<br>三、研究方法<br>四、行文逻辑<br>第二节 台湾军政关系的制度架构<br>一、军队与“国会”<br>二、军队与“总统”<br>三、军队与“行政院”<br>四、军队与政党<br>第三节 威权时代(1945-1987年)的军政关系<br>一、党对军队的高度控制<br>二、军事化社会:军队的影响力<br>三、戒严时期军队政治文化<br>第四节 军队与国民党<br>一、戒严解除后国民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和活动<br>二、国民党内部政治斗争中的军队<br>三、小结<br>第五节 军队与民进党<br>一、民进党与军队关系的历史渊源<br>二、1986-1993年左右:军方与民进党针锋相对<br>三、1994-1999年:军方调整与民进党的关系<br>四、2000-2008年:军队日渐成为民进党的政治工具<br>五、小结<br>第六节 军人的政治参与<br>一、以选举为主的一般性政治参与<br>二、政治决策过程中的参与:从亨廷顿的军事职业理论看台军的基本立场<br>三、小结<br>第七节 军队的国家认同<br>一、由“统”到“独”:台军国家认同的历史脉络<br>二、“变”与“不变”:台军国家认同教育的迷失<br>三、小结<br>第八节 影响台湾军政关系变迁的两大因素<br>一、台湾市民社会的成长<br>二、台湾政治生态的变迁<br>第九节 结语:立场、结论与启示<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