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罗马帝国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9062433
  • 作      者:
    王志强主编
  • 出 版 社 :
    外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新罗马帝国梦》: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德国做为战争发起者,闪击波兰,占领挪威,横扫荷兰、比利时、法国,进逼英国,袭击大西洋,实施“巴巴罗萨”计划,进犯苏联,意欲称霸欧洲。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更是将战火引向非洲,与德国组成“非洲军团”,出兵北非、地中海,以实现其新罗马帝国之梦。在亚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战争,使亚洲各国人民备受战争蹂躏。<br>    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这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在这场血雨腥风的战争中,既有沙尘漫卷,万炮齐鸣的陆战,又有波涛汹涌、巨舰沉浮的海战,还有万里搏击、狂轰乱炸的空战。战争双方无时无刻不处于兵锋相对、殊死较超之中。可谓谋用其尽,兵用其极,演绎出一场又一场波谲云诡的战争风云。<br>    墨索里尼并不是恺撤,他对军事的无知使意军屡战屡败,而缺乏训练、装备落后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反而越战越勇。<br>    十万法西斯暴徒,一个罗马的旧梦!<br>    阿杜瓦战役非洲翻盘,埃塞俄比亚全民游击。意大利军队不敌非洲酋长国,内阁垮台,成欧美笑谈!<br>    德意两国各怀鬼胎,轴心国结盟缺少什么?<br>    分割东西欧,德国势抢挺进埃及,意大利狂想?<br>    地中海,能否成为“新罗马帝国”的内海?!<br>    5000张高清图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程纪实,战场风云真实再现!
展开
内容介绍
    墨索里尼写道:“啊,意大利,我要把生命献给你!”他要“拯救”意大利,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民族主义狂热分子,墨索里尼俨然变成了主战派的首领,成为垄断资产阶级侵略扩张的代言人。<br>    阿杜瓦战役是自汉尼拔以来非洲对欧洲取得的最大胜利。提高了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声望。意大利军队的惨败轰动世界,克里斯庇内阁立即垮台。欧美列强的报刊惊呼:“无法想象,一个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军队会在非洲酋长的部队那里败得那么惨!”<br>    墨索里尼在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后,终于决定把意大利与德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件事情表明这位意大利的独裁者,与德国的希特勒一样,已开始丧失自制力,野性大发。对意大利来说,后果将意味着一场灾难。<br>    墨索里尼下达了进攻命令:东非的意军攻打英属索马里,占领红海南部的出海口;北非的意军攻打埃及,占领苏伊士运河。意大利一旦战胜,地中海就成了“新罗马帝国的内海”。<br>    为了帮意大利收拾烂摊子,德国损失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了军事资源。意大利对同盟国却有间接的贡献:破坏了德国孤立英国的计划;使英国在非洲有了用武之地,并为日后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很快,他在那里买了张火车票又回到瑞士卢加诺,再次集会为自己辩解。不久,他出于安全考虑逃到巴尔博尼,到其他社会主义党人家里避难。<br>    墨索里尼是个极端社会主义者,在他写的诗歌里,他对遇难的同志表示哀悼,号召对那些迫害他们的人进行复仇。<br>    在一份《无产者》的报纸上,他呼吁马上推翻君主们,国会在他看来只是上演滑稽剧的机构,而那些指望国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温和的社会主义派只是骗人罢了。当墨索里尼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他就反对君主制,曾为意大利王国发生全国性的大危机而兴奋过整整一个月。当时,埃塞俄比亚人在阿杜瓦之战中击溃了意大利军队,使意大利首相克里斯皮为意大利帝国拟定的计划破产。意大利军队从埃塞俄比亚撤军。<br>    墨索里尼同时是个反教权主义者,于1904年3月25日在洛桑与牧师阿尔弗雷多·塔利亚拉泰拉展开公开辩论。墨索里尼引用布鲁诺、莱布尼兹、罗伯斯庇尔、培根和伽俐略等思想家的观点战胜了对手。墨索里尼在结束演讲时,专横地站在桌子上长达5分钟,似乎想以这种方式来挑战全能的上帝。<br>    然而,瑞士的气氛与意大利王国是不同的,这种气氛浸染了那些意大利移民。墨索里尼认为,瑞士人的生活太安逸,他们不喜欢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瑞士人天生就不是他的同伙,但瑞士对许多流亡的政治犯来说是个落脚之地。<br>    在1904年的最后几个月,墨索里尼结束了在瑞士的流亡生活,又回到了家乡。当时意大利对逃避兵役者实行大赦,墨索里尼回国参军,被编人纪律严明的伯萨利尼联队。意大利陆军在当时对墨索里尼是颇具吸引力的,是能够增加男人价值的地方。部队给了他两个月的假期,让他回去看望临终的母亲。母亲不久就逝世了。墨索里尼悲痛万分,他写信给部队的一位战友说:“我代表家人,谢谢你的好意。我应该服从母亲的遗愿,好好当兵,才可以救国。”<br>    他经常给意大利、瑞士报纸写文章,在人群前演说“社会主义”,吸引人们的注意。墨索里尼研究了帕雷托的著作后,反对全民政治:“全民政治实行起来,人的个性发展会受到限制。”他喜欢尼采和索雷尔的哲学,这对他的思想影响巨大。<br>    1906年9月,他的服役期满,又当上了教师。1907年11月,他通过博洛尼亚大学的考试,提高了任教资格,在利古里亚区的一所学校教起了中学法语。当他叼着香烟,走进学校时,把其他老师都震呆了。<br>    1908年7月,当他从利古里亚区的教师职位辞职时,教师们以宴会的方式相送。<br>    墨索里尼是个不甘于寂寞的人,他无法改变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性生活十分混乱,当他在意大利北部边境的托尔梅佐任教时,曾有一个出生后不久就夭折了的私生子。<br>    墨索里尼对演讲的兴趣依然很浓,乌迪内的一份报纸称他为“热情洋溢的革命家教师墨索里尼”。墨索里尼还演讲过长达45分钟的有关布鲁诺的长篇大论,当演讲结束时,人们高唱着工人的赞歌,来到当地牧师家外示威。<br>    他在报纸上曾写道,给社会主义带来麻烦的不是知识分子,而是那些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却不知道为什么的人。<br>    他并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却在一篇纪念马克思逝世的评论文章中,厚颜无耻地赞美马克思。他在该文中写道,最终的革命必将是暴力的和灾难性的,不遭受沉重的打击,资本家是不肯投降的。<br>    在奥内利亚,墨索里尼在一所私人的天主教学校里任教,与塞拉蒂兄弟俩成为好朋友。在卢乔·塞拉蒂编辑的社会主义报刊《锉刀》上,墨索里尼发表了多篇文章。他曾在复活节期间发表文章,谴责基督教的节日漠视真正的劳动者,还说只有白痴才会相信圣经故事。<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我要领导意大利”<br>墨索里尼并不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却在一篇纪念马克思逝世的评论文章中,厚颜无耻地赞美马克思、他在该丈中写道,最终的革命必将是暴力的和灾难性的,不遭受沉重的打击,资本家是不肯投降的。<br>墨索里尼写道:“啊,意大利,我要把生命献给你!”他要“拯救”意大利,在他身边聚集了大批民族主义狂热分子,墨索里尼俨然变成了主战派的首领,成为垄断资产阶级侵略扩张的代言人。<br>意大利的许多政治团体不满《几尔赛条约》,怀念古罗马帝国的辉煌,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武力扩张,扩大“生存空间”,尤其是占领1915年《伦敦条约》所许诺的领土。<br>当时罗马等城市上空阴云密布,恐怖气氛笼罩全国。震惊世界的法西斯夺权的进军开始了一十万法西斯暴徒一路进军.沿路政府、军队和警察,郜吓得不敢阻拦,只有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一些革命群众上路阻拦,但人数太少,被法西斯暴徒们打跑了。<br>恺撒说过:“懦夫在没死以前,就死过好多次了;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听过的一切怪事中,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情,因为死本来是人免不了的结局。”墨索里尼想要像恺撒一样活着,扩大意大利的疆土。<br>1.冒牌社会主义者<br>2.“意大利必须参战”<br>3.意大利法西斯暴徒<br>4.向罗马城进军<br>5.墨索里尼的残暴统治<br><br>第二章 入侵埃塞俄比亚<br>阿杜瓦战役是自汉尼拔以来非洲对欧洲取得的最大胜利,提高了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声望。意大利军队的惨败轰动世界,克里斯庇内阁立即垮台。欧美列强的报刊惊呼:“无法想象,一个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军队会在非洲酋长的部队那里败得那么惨!”<br>12岁的孩子已经在他们宽厚的肩上背着步枪,老年人把佩刀挂在他们的后腰,这已经是埃塞俄比亚人的一种习惯。埃塞俄比亚的孩子们骄傲地回答说:“我们的父辈在阿杜瓦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时,他们当时的年龄并不比我们大啊!”<br>在东西方列强军队中,意大利军队属于最差劲的一个,埃塞俄比亚人根本就瞧不起意大利人。为了征服埃塞俄比亚,意大利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来“侵略”。即使意大利军队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芥子毒气弹取得了进展,这种战绩也不值一提。<br>埃塞俄比亚游击队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快夺回了大部分国土。至1938年5月间,尽管意大利军队占领了各个城市,但不足全国面积的四分之一。而各个城市附近五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都是埃塞俄比亚游击队的势力范围。<br>1.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国家<br>2.空袭阿杜瓦<br>3.保卫亚的斯亚贝巴<br>4.“我们早晚打回来!”<br><br>第三章 轴心国的形成<br>德国不再孤立,欧洲四个列强,以前是三比一,现在变成二比二、德意两国同属法西斯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上袅味相投。墨索里尼感激德国的支持,再加上德国是个正在崛起的国家,他想利用德国的力量来维护意大利的利益。<br>在德意共同武装干涉西班牙的过程中,德意两国密切合作,勾结程度进一步加深。墨索里尼改变了对希特勒的看法,认为与德国结成轴心同盟有利于实现意大利称霸地中海、非洲乃至欧洲的战略目标。<br>墨索里尼在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后,终于决定把意大利与德国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件事情表明这位意大利的独裁者,与德国的希特勒一样,已开始丧失自制力,野性大发。对意大利来说,后果将意味着一场灾难。<br>轴心国缺少重大战略协同,除了德国在欧洲战场驱使几个仆从国接受以德军为主的战略外,轴心国打的是一场有联盟之名而无联盟战略的战争。<br>1.德意两国各怀鬼胎<br>2.第一次联手:干涉西班牙<br>3.德意“钢铁同盟”<br>4.德意日紧密勾结<br><br>第四章 向英法宣战<br>波兰发现自己突然被苏联和德国包围了,开始百般讨好德国。罗马尼亚解除了来自苏联的压力,南斯拉夫解除了来自意大利的压力,法国联盟体系瓦解了。最后,意大利追随德国,东欧与西欧被德国隔绝了。<br>眼看德军势如破竹,胜利就在眼前,法国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了,墨索里尼感到再不参战的话,恐怕就没有分享胜利果实的机会。尽管法国表示可以让出一些殖民地给意大利,但是墨索里尼拒绝了法国政府的“好意”。<br>墨索里尼下达了进攻命令:东非的意军攻打英属索马里,占领红海南部的出海口;北非的意军攻打埃及,占领苏伊士运河。意大利一旦战胜,地中海就成了“新罗马帝国的内海”。<br>随着阵阵军号声的奏响,身穿黑色衬衫、装备短刀和手榴弹的意大利黑衫军威风凛凛地走在意军的前面。后边,缓缓跟来的是运送大理石里程碑的卡车队伍。<br>1.在东欧的扩张<br>2.意大利参战<br>3.惟一的一次胜利<br>4.向埃及挺进<br><br>第五章 完全失去东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