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03702
  • 作      者:
    王雷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作者试图应用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关于司法者激励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不仅研究单项激励方法的理论基础,也尝试着探讨如何建立司法者综合激励机制及其运行条件。通过对司法者需要、面临约束条件、激励因素、制度、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以委托一代理关系为基础和架构,以法律机制作为给定的信息结构,《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深入讨论非对称信息下对司法者最优的管理与制度安排,研究的落脚点就是让社会获得公正的司法。全书内容有理论分析,有实证分析、设计方案,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著作。尽管其中一些观点值得商榷,但仍不失为法律界难得的实证研究。希望《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的出版,有助于推动法院及法官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也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法官激励制度提供有益的支持与帮助。
    法官是将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仰和追求具体化的使者,法官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是确保现代司法制度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进而事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略的实施。研究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官管理机制,应当在“神圣的法律殿堂”引入现代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雷,男,1963年5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曾任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民四庭庭长、民一庭庭长,现任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院长。被评选为两届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届山东省审判专业拔尖人才。1996年7月获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专业法学硕士学位,2008年12月获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学位。在《政法论坛》、《人民司法》、《法律科学》、《法商研究》、《中国软科学》、《当代经济科学》、《管理科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文章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人民法院裁判的公正与效率是重要的基础和保障。现实中司法者经常不按照法律(委托人)的目标使用司法资源,相关制度安排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仅依靠让司法者超越人的本性来完成司法使命,导致的利益冲突结果屡屡让社会失望和不满。实现司法使命的制度合约中包括了司法者人力资本的参与,因此非激励难以调度。《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的内容可概括为作为有效法律制度下的司法公正与效率追求的应该是相关利益主体行为交互作用下能够形成的占优均衡向最优均衡逼近的过程,而构成一个在可预见的制度安排下的占优均衡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对特定要素禀赋人力资本依赖很强的司法领域面临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法律不完备的约束,单凭法律这种正式的强制性工具为支撑,难以解决司法者偏离目标的问题。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应引入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院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对司法者的管理,其实质则是对司法者的激励问题,以促使其实现司法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的主要创新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把司法者的管理激励作为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和保障,从而有别于以往将司法者激励问题作为对其管理的一个附属手段或法院治理中的一个从属问题。司法公正实质是一种社会信任,该信任来源于司法者的行为、信誉和特定制度,但现实中司法者亦会采取自利的方式行事,司法过程存在高昂的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决定了对司法者需要施以此激励为核心的治理或管理,故有必要通过模型分析和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检验等方法对司法者激励问题进行研究。(2)研究表明:司法公正与司法者的法律遵从度、工作勤勉度、工资收入、司法权的有效配置呈正相关,与外在干预呈负相关。上述变量影响着司法者效用的改变,司法者效用主要反映的是对司法者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而可以影响司法者的裁判行为和社会所获得的司法水平。司法权的配置缺乏效率,司法者的法律遵从度、工作勤勉度、工资收入过低,外在干预对司法者的影响,均可导致司法水平的下降。特别是,审判独立的权力配置会对司法者的被动式司法方式及社会产生相应的激励,故允许司法者获得相对独立的排他性控制权(审判保障权),并将该激励机制引入到制度安排中,以此建立对司法者公正司法的控制权激励。另外,改进司法者考评机制亦有积极作用。(3)从对理论研究的贡献来看,以往对司法公正与司法者激励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法学理论来开展的。《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则是结合法学理论从管理或治理的视角将上述问题用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方法来加以研究,使其成为对以往法学理论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新探索。后续的研究可以沿着《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中的模型和结论继续深入,进一步为中国法院、法官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以及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创新支持。(4)从对司法范畴问题的研究方法的贡献上来看,《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中所没计的调查问卷是国内较早用于研究司法者行为与司法公正之间关系等激励问题所采用的问卷。虽然缺乏相应的参考资料,但该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独立完成了,这也为后续开展此类研究奠定了基础。
    激励理论和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中来。这些研究和成果对人的激励问题来说,是具有一般普适性的,其作为方法和手段,同样适用于司法领域中司法者的激励研究和应用。其中,经济学有关激励的研究成果应当为司法者激励的制度安排、选择与决策、成本收益分析、组织保障等提供支持,而管理学意义的激励理论和成果则可以转化为对受法律支配的司法者的一种动态权变的日常性激励手段或机制,产生能使管理结果公平的“管理过程公平”。《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尝试探索建立起对司法者的控制权激励,在法律机制下实行隐性激励与显性激励的结合,使司法者有积极性建立良好的信誉,并按照宪法和法律的目标、民众的期望为社会分配正义的产品,实现激励和互惠相容。
    《基于司法公正的司法者管理激励》关于司法者激励的研究源于“法院、法官制度的理论”与“激励理论”的结合,是激励理论在司法制度与司法者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期望能为司法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与操作层面的参考意见和帮助,以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展开
精彩书摘
    但从现代管理的视角来看,对司法者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激励约束的研究似乎开展得很少。根据笔者通过网络、出国培训等各种渠道、方式查阅专门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此的专门研究很少。国内的研究不仅少而又少,而且还带有局限性。有的似乎只是从法理学和比较法的角度进行的“价值判断”式研究,少见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成果进行实证加规范的研究。在此要特别提到的是美国学者和法官波斯纳,他从法律经济分析和管理的角度,通过大量数据和实证研究提出了美国联邦法官有什么激励和限制的问题,以此提出关于法官行为的理论,给出法官的效用函数和正式模型,其对司法者激励的研究是开创性和富有很大贡献的。美国学者考特用效用最大化来分析司法者行为的努力。另一位美国学者科恩提出了一些经验性证据表明,晋升、渴求行使裁量权、回避大工作量均可构成法官个人的效用函数。此外,中国学者张维迎从信息经济学和激励的角度,研究了中国执法者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从工资制度、职业声誉、法律规则约束等三个方面激励司法者的方案,指出产权、社会信任与司法者权威生成的博弈关系。同时,他的研究还涉及诉讼中的逆向选择,其初步结论也涉及制度、当事人讨价还价能力对司法者裁判的影响。这些成果和观点有相当的创造性及洞察力。由此应当认为,对司法者激励的研究,作为中国司法改革不可回避的内容,需要更务实、更实际、更具体的研究和操作。这种研究显然不是狭义、规范性的法学研究能够单独完成的。如不借鉴和借助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对中国司法制度及法官管理进行实证研究,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司法改革目标的。
    法院独立审判是现代各国普遍承认或确立的一条基本法治原则,其理论基础,一是权力分立与制衡原理,二是主权在民的原理与原则。孟德斯鸠认为:“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
一、研究背景/1
二、问题提出/3
第二节 对司法公正、法院和司法者的认识与界定/6
一、对司法公正及法院的认识与界定/6
二、对司法者的认识与界定/8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11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16
一、研究设想/16
二、研究框架/16
三、本书的创新点/18
第六节 本章小结/19

第二章 激励与管理研究综述/21
第一节 激励与需要/21
一、激励/21
二、司法者的需要/23
第二节 基于心理学等的内在激励理论综述/26
一、激励思想回顾/26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28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30
四、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33
五、非物质激励理论/34
第三节 经济学关于激励研究的一般性综述/36
一、经济学视角和方法所带来的启示/36
二、关于经济学视角的激励/38
三、博弈分析与激励/40
四、“委托一代理理论”与激励/43
五、企业契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激励/47
第四节 不对称信息激励理论的进一步综述/5l
一、逆向选择理论/51
二、机制设计与显示原理/54
三、道德风险理论/57
四、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60
五、不可验证性、隐性激励理论/66
第五节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新发展/70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完全契约理论的关系/70
二、不完全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71
三、不完全契约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72
第六节 激励理论应用的拓展/73
第七节 本章小结/76

第三章 司法公正与司法者激励的模型分析/77
第一节 背景介绍/77
第二节 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变量的解释/78
一、模型的现实基础/79
二、模型的基本假设/80
第三节 重要指标及其契约的经济学含义/89
一、司法者社会声誉的信念提升过程/89
二、基于信念提升的司法者期望效用/9l
三、司法者期望效用函数中的重要变量关系/93
第四节 司法者裁判的最优策略及对公正司法水平的影响/94
一、法律遵从度、工作勤勉度及贿赂收入对司法者效用的影响/95
二、法律遵从度、工作勤勉度及贿赂收入对公正司法水平的影响/104
三、司法者最优策略以及司法博弈的均衡/111
第五节 从埃奇沃思盒分析方法到司法者权力配置与司法效率/112
一、诉讼的形成/112
二、裁判、社会效率、社会公平/113
第六节 理论分析的结果/114
一、司法者效用/115
二、司法者效用对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影响/115
三、命题形成/116
四、基于现状和理论分析提出实证检验假设/116
第七节 本章小结/120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实证研究设计/121
第一节 问卷与实证分析框架设计/121
一、问卷调查方法与研究目标/121
二、问卷设计依据及框架/123
三、假设检验与度量/123
第二节 问卷设计/124
一、问卷的结构内容/124
二、问卷的设计与预调研/126
第三节 问卷发放与处理原则/127
一、问卷调查的背景/127
二、问卷录入的原则以及分析方法/128
三、信度与效度检验/131
第四节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131
第五节 本章小结/132

第五章 司法者激励的实证研究/133
第一节 样本构成/133
一、有效样本的基本资料/133
二、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136
第二节 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37
一、基本信息描述统计(Q1~Q11)/137
二、重要性排序描述性统计(Q13~Q14)/139
三、问题Q15~Q27的相关分析/140
四、分析小结/149
第三节 检验假设的因子分析/150
一、因子分析的概要说明/151
二、因子分析准备工作/152
三、因子分析结果及其解释/153
第四节 检验假设的回归分析/160
一、回归分析以及基本检验的说明/161
二、回归分析设计/161
三、回归结果及强壮性检验/163
四、假设的检验结果/166
五、有关实证分析的进一步说明/168
第五节 本章小结/169

第六章 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建议/170
第一节 基本工作的回顾/170
一、模型分析/170
二、实证说明/171
三、研究结果及各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172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讨论/174
一、对司法公正也即社会获得的司法水平的说明/174
二、司法者遵从法律的激励/175
三、司法者工作勤勉的激励/179
四、司法者的货币和非货币激励/182
五、对外在干预的激励改善/186
六、司法权有效配置的激励/190
七、考评机制的激励/193
第三节 政策建议/194
一、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保证审判独立/195
二、司法队伍建设以及司法者素质的提高/197
三、司法者的货币和非货币激励/199
四、司法者的考评机制/201
第四节 本章小结/202

第七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204
第一节 研究结论/204
一、司法公正与司法者的法律遵从度/204
二、司法公正与司法者的工作勤勉度/205
三、司法公正与货币和非货币激励/205
四、司法公正与外在干预(贿赂)/206
五、司法公正与审判独立/207
六、司法公正与考评机制、信任/207
第二节 对创新之处的进一步说明/208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210
第四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11

第八章 法院管理实务中的几个激励问题/213
第一节 基于司法目标的管理激励/213
一、问题的提出/213
二、激励带给司法者管理的启示/215
三、司法目标呼唤管理激励/216
四、对司法者的管理激励:有效性问题/218
五、对司法者的管理激励:公平的问题/220
第二节 司法者激励机制的理性考量/223
一、人的自利与司法的使命/223
二、我国法院治理结构中激励的缺失问题/225
三、实现激励机制的理性/231
第三节 本章小结/232

第九章 司法者团队的管理激励/23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实证研究设计/233
一、问题的提出/233
二、研究概况与创新必要/234
三、问卷设计与问卷调查概述/235
第二节 我国现行合议庭裁判案件的制度安排/237
第三节 现行合议制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39
一、制度层面对合议庭职能发挥的影响/239
二、司法者的行为倾向对合议庭职能的影响/240
三、现实中案件承办人负责制对合议制运作的影响/241
四、现行绩效管理和考评对合议制的影响/242
五、信息不对称对合议庭裁判质量的影响/242
六、评价机制忽视合议庭成员各自贡献的影响/243
第四节 针对合议制存在问题的实证分析/243
一、合议制背后司法者的行为特征——自利倾向/244
二、合议庭的“团队生产”特征——多边道德风险/244
三、合议庭成员的选择策略——追求“理性无知”/245
四、合议制下司法者乐于称道的“顺从投票”/246
五、缺失针对合议制的绩效管理和考评/247
第五节 治理合议庭职能失灵问题的政策建议/247
一、合议庭投票表决,提高成员个体行为信息的可获性/248
二、建立合议庭成员基于职务的连带责任机制/248
三、改革法院组织内部的绩效管理与考评/249
第六节 合议制中司法者激励的初步结论/250
第七节 本章小结/251
参考文献/252
附录:调查问卷/263
后记/27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