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犯罪损害赔偿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300516
  • 作      者:
    唐文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犯罪损害赔偿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事诉讼法学博士文库
展开
作者简介
  唐文胜,男,1970年12月生,安徽枞阳人。199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于安徽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安徽公安职业学院副教授,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兼任安徽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编教材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犯罪损害赔偿研究》是关于犯罪损害赔偿制度和被害人权利保障的专著。作者从犯罪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与功能、历史与发展人手,在探讨犯罪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赔偿的范围、域外犯罪损害赔偿制度基础上,对我国犯罪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具体的构想,认为应建立以刑事和解为主的犯罪损害赔偿模式,同时构建犯罪损害赔偿令制度并赋予被害人选择另行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犯罪损害赔偿研究》还对被害人国家补偿、被害人国家救助等犯罪损害赔偿的配套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刑罚执行期间,罪犯真诚悔悟,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是刑罚执行机关改造、教育的成果,也是罪犯真诚悔悟、积极接受教育改造的结果。这既是刑罚执行机关感召罪犯积极退赔犯罪所造成的损失、争取从宽处理的有效法律措施,也有利于消除罪犯因恐惧惩罚而产生的消极抵抗心理,促使其在犯罪后积极主动地去弥补给社会所造成的损害。法律的这一感召作用,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就是通过教育罪犯以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我悔悟而争取从宽处理,客观上也使犯罪者的人身危险性大大减少。将受刑人的人身危险性减弱甚至消除作为适用减刑、假释的实质性条件与减刑、假释存在的根据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罪犯的赔偿表现正是其悔罪之意和悔改之心的客观表现,表明其人身危险性已经减小。财产型罪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有退赔行为,表明其在发自内心的忏悔及自我谴责的主观心理支配下积极接受改造、主动改造,从而使得其人身危险性显著减少甚至消除,易于达到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具备可以适当减轻其执行刑和假释的实质性要求。赔偿可以作为引起刑罚执行变更的因素已经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同,许多国家的法律也都规定,犯罪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是对其进行减刑、缓刑或者假释的条件之一。①例如,《丹麦刑法典》第57条规定,将犯罪人赔偿由其犯罪造成的损失作为缓刑的条件之一。②还有许多国家把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作为犯罪人在缓刑和假释期间必须履行的义务。例如,《瑞典刑法典》第26章第14条规定,在缓刑期间,被假释者被命令赔偿犯罪造成的损失的,应当竭尽所能履行该义务。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犯罪损害赔偿概述
第一节 犯罪损害赔偿的概念号性质
第二节 犯罪损害赔偿的功能

第二章 犯罪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犯罪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域外犯罪损害赔偿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犯罪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权保障理论
第二节 正义理论
第三节 报应理论
第四节 刑事救济理论

第四章 犯罪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结合原则
第二节 全部赔偿原则
第三节 犯罪损害赔偿优先原则

第五章 犯罪损害赔偿的范围与方式
第一节 犯罪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第二节 犯罪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
第三节 犯罪损害赔偿的方式

第六章 域外犯罪损害赔偿制度
第一节 有关国际会议决议、国际公约的规定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犯罪损害赔偿制度

第七章 我国犯罪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第一节 我国犯罪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犯罪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第八章 犯罪损害赔偿的配套制度
第一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第二节 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