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行政许可诉讼制度的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19093
  • 作      者:
    杨临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为更好地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治政府与行政审判(卷1):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作者对司法解释条文进行了逐条释义,将起草司法解释过程中引起争议的一百多个焦点问题进行了评析取舍,深刻地反映了起草者的立法意图,全书内容详实、论述深刻,为关心中国行政法治实践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思索和借鉴。
展开
作者简介
  杨临萍,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高级法官,法学博士,全国审判业务专家。主要论著:《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中国司法审查若干前沿问题》、《行政侵权赔偿》、《行政诉讼法中的数字语言》、《行政许可法与司法审查》;参编高等法学教材《宪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法治政府与行政审判(卷1):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为更好地理解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本书作者对司法解释条文进行了逐条释义,将起草司法解释过程中引起争议的一百多个焦点问题进行了评析取舍,深刻地反映了起草者的立法意图,全书内容详实、论述深刻,为关心中国行政法治实践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思索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超越职权属于越权无效的法律范畴,故作为被诉行政行为基础的其他行政决定或者文书存在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br>    (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的;<br>    (二)明显缺乏法律依据的;<br>    (三)超越职权的;<br>    (四)其他重大明显违法情形的。<br>    十三、被告怠于举证及其补救<br>    第八条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与被诉行政许可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供;第三人对无法提供的证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人民法院在当事人无争议,但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也可以依职权调取证据。<br>    第三人提供或者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能够证明行政许可行为合法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br>    本条规定了被告怠于举证及其补救问题。<br>    《行政证据规定》用三个条文对被告的举证责任和举证期限较之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行政证据规定》第一条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事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对特定的事实提供相关的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若不能提供证据,将在诉讼中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该条是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行政诉讼证据规则区别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核心。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和被告处于不平等地位,他们之间是一种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是基于行政机关的单方面行为。行政机关作出某种具体行政行为,一要有事实根据,二要有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为依据。<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行政许可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br>一、司法解释起草的背景和主旨<br>二、司法解释的指导思想<br>三、司法解释起草调研过程<br>四、司法解释主要内容<br>五、司法解释引言要旨<br>六、行政许可案件的范围<br>七、查阅权诉讼的原告<br>八、过程行为的可诉性<br>九、内部程序外部化的适格被告<br>十、统一办理许可的适格被告<br>十一、办理行政许可之法定期限的起算<br>十二、关联行政行为的连带审查<br>十三、被告怠于举证及其补救<br>十四、法律适用从优原则<br>十五、瑕疵痊愈及其补救<br>十六、不予许可案件的判决方式<br>十七、拒绝查阅案件的判决<br>十八、多因一果的赔偿责任<br>十九、行政许可补偿诉讼的起诉时机<br>二十、行政许可补偿标准<br>二十一、行政许可补偿案件的调解<br>二十二、司法解释的效力<br><br>第二编 行政许可法的立法精神<br>第一章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六大原则<br>一、合法原则<br>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br>三、便民原则<br>四、救济原则<br>五、信赖保护原则<br>六、监督原则<br><br>第二章 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五项基本制度<br>一、行政许可的设定范围制度<br>二、行政许可的设定权制度<br>三、行政许可的实施制度<br>四、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br>五、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制度<br><br>第三章 行政许可法的立法背景<br>一、规范设定、实施行政许可行为的现实需要<br>二、减少行政审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体制需要<br>三、履行承诺,适应加人世贸组织新形势的国际需要<br><br>第三编 行政许可诉权<br>第一章 行政许可受案范围<br>一、行政许可概念的合理内核<br>二、行政许可设定范围的两点重要结论<br>三、行政许可受案范围的排除<br>四、行政许可受案范围的再排除<br>五、行政许可法受案范围<br>六、起草受案范围司法解释的模式<br>七、纯程序性行为的可诉性<br>八、行政检验、检测、检疫的可诉性<br>九、监督检查事实行为的可诉性<br>十、行政许可行为中的鉴别、登记和确权行为的可诉性<br><br>第二章 行政许可原告资格<br>一、相对人诉讼规则的进一步界定<br>二、明显当事人——行政许可申请人<br>三、难以界定的行政许可利害关系人<br>四、申请变更或者延续行政许可行为的利害关系人<br>五、被撤销或者注销行政许可行为中的利害关系人<br>六、因行政许可事项受到行政机关行政秩序罚和行政处罚的人<br>七、行政许可原告资格的多样化<br>八、严格区别原告资格与起诉条件<br>九、把握原告资格与起诉时机问题<br>十、公开行政许可决定和提供监督检查记录的原告资格<br>十一、关于举报人的原告资格<br>十二、一般债权人对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的原告资格<br><br>第三章 行政许可适格被告<br>一、一般情况下行政许可的适格被告<br>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实施主体的适格被告<br>三、“一个窗口对外”、“并联审批”和“一站式审批”的适格被告<br>四、关于内部程序外部化的适格被告<br>五、关于并列许可的适格被告<br><br>第四章 行政许可第三人<br>一、《若干解释》对第三人制度的进一步识别<br>二、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对行政许可第三人制度的相关规定<br>三、我国行政许可法对第三人制度的特别规定<br>四、行政许可法对第三人制度规定的特殊意义<br>五、行政许可诉讼有可能发生申请人与利害关系人诉讼角色的置换<br>六、委托行政许可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br><br>第五章 行政许可的起诉期限<br>一、《若干解释》与行政许可法对期限规定不一致的问题<br>二、行政机关规定的期问比法定行政许可决定期间更短的期间问题<br>三、行政许可决定期限的中断事由<br>四、行政机关逾期未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视为不予行政许可还是视为准予行政许可问题<br>五、对行政机关不作为起诉期限的计算问题<br>六、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期限以工作日计算,不含法定节假日<br>七、不知受损的起诉期限计算点<br>八、实行电子政务的起诉期限计算点<br>九、关于如何理解《若干解释》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请示的答复<br><br>第四编 行政许可胜诉权<br>第一章 行政许可证据审<br>一、被告怠于举证与第三人举证证明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合法性问题<br>二、被告补充证据的特殊情形<br>三、法院依申请调取证据和法院依据职权调取证据证明被诉行政许可行为合法性的问题<br>四、不利诉讼行为后果与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区别<br>五、诉不予受理、不予答复案件的举证责任及倒置<br>六、行政许可起诉期限举证责任及倒置<br>七、行政许可混合赔偿责任的举证责任<br>八、原告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br>九、行政许可原告举证期限<br>十、行政许可法对电子证据倡导性的规定<br>十一、行政许可行为中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证据<br>十二、未经法庭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br>十三、被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证据质证问题<br>十四、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证据的质证问题<br>十五、听证和案卷外证据的排除规则<br>十六、主要证据不足<br>十七、证据的“三性”<br>十八、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br>十九、最佳证据规则<br>二十、自认规则<br>二十一、司法认知规则<br>二十二、妨碍举证的推定规则<br>二十三、补强证据规则<br>二十四、关联行政行为的连带审查问题<br>……<br><br>第二章 行政许可程序审<br>第三章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一)<br>第四章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二)<br>第五章 行政许可法律适用(三)<br>第六章 行政许可法中的发行法定职责<br><br>第五编 行政许可补偿权<br>第六编 行政许可赔偿权<br>第七编 行政许可裁判权<br>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