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争取“入常”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冷战时期,日本的联合国外交比较低调。除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同美国“一唱一和”,先后抛出《重要事项提案》、《逆重要事项提案》以阻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外,在大多数时候基本上是看着美国的眼色投票,很少有自己的声音。
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大国关系进入了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新时代。日本掌握的经济筹码权重不断看涨,“大国梦”再度在日本朝野的政治家中膨胀起来。尽管日本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当选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次数最多。但它已经不满足这一现状了。因为联合国宪章规定,非常任理事国两年任期届满后,必须间隔两年才能再次竞选。在等待再次竞选的这两年里,日本驻联合国的代表就只能焦急地徘徊在安理会会场外的走廊里,向偶尔走出房间的代表打听安理会的讨论情况。对日本的外交官来说,这显然是很难堪的差使。尤其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本先后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提供了130多亿美元的军费,但当事国的科威特却对日本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不仅如此,由于是时日本恰好是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任期结束后的“轮空期”,它在海湾战争的善后处理问题上竟然没有一点半点的发言权。
在历届日本首相中,宫泽喜一是第一个在日本“入常”问题上表态的。1992年1月31日,宫泽喜一在联合国一次峰会上,声称联合国的宪章和安理会的组成有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修改和调整。“日本将积极地参与这一改革进程”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