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太宗时代开始,直到唐末,这种宿卫方式一直存在。由于是基于身份地位的派遣,这些宿卫质子大多由新罗王室子弟担任,所以这些高品出身的质子相对于“相望于路”的人唐留学生来说,数量不多。本书后文对此将有详述。
高丽、百济灭亡后,新罗在扩张过程中支持原高丽旧民反抗唐朝,至少有两千名新罗士兵被俘。根据中国方面史书对唐在与高丽、百济战争之间处置俘虏的记述,每当唐朝把战俘赦免或放归本国时,史书就大书特书,以突出宗主国在讨逆战争中的高姿态。但这些新罗被俘者在史书中没有只言片语交代其下落,说明他们很可能被迁入唐内地了。
遣送留学生人唐学习,也是新罗人人唐的途径之一。唐代中后期,新罗入唐学生的身份,由王室贵臣子弟垄断扩展到向全社会的好学者开放,新罗著名文人崔致远就是放松限制之后的留唐学生。唐后期,新罗学生留学中国竟然也被称为宿卫,而且有时候学成归国的人士一次就达一两百人,反映了宿卫在罗唐之间其实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外壳,当然也侧面反映出宿卫在新罗人看来与其说是一种义务,不如说是一种荣誉。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也可以做官。在唐朝的中央朝廷内和地方政府内,都有新罗人为官的史料记录。这可能是很多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应该给予研究关注。严耕望先生认为,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到五代中叶的三百年间,新罗所派遣的留唐学生在两千人以上。而马驰师的《羁旅长安的新罗人》也认为人唐的新罗学生大大超过三千人。
留学僧是入唐新罗人的又一来源阶层。新罗的僧侣为求法而人唐巡礼,甚至转而入天竺礼佛取经,他们的行为给唐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新罗的商人们更是利用了接近大唐帝国的地理位置优势,或入唐朝内地经商,或长途贩运,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构织了一张海上商业网。另外,还有新罗人因为国内灾荒和饥馑,或被海盗掠卖入唐,或逃荒到中国,有的人被迫典身为奴,以求食谋生。
综合上述高丽、百济、新罗人人唐的特点,可以明确他们有以下不同之处:第一,人唐方式不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