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难点与创新
进入具体的研究工作时立即遇到两大难题:一是清代中国人俄国观的定位问题;二是组织材料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人是被迫开眼看世界的。首先进入视野的并不是打开中国大门的英国人,而是来自北方的俄国人。早在17世纪40年代,从俄国侵扰我国黑龙江地区时起,中国人就开始与俄国打交道了,中国人对俄国的认识也逐渐开始了。在分割中国这块肥肉的餐宴上,在整个大清帝国时期,俄国一直是积极的主角和急先锋。不甘屈辱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求富求强,不仅在内部调整,同时也多次派使团出国考察,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这当然也包括中国北部的邻国——俄国。在中俄双方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俄国观。就清代中国人的俄国观而言,它是清初以来中国人社会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清初以来中国人所处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其中,最直接的因素当然是同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社会思潮,特别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现实。当然,中国人的俄国观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和一般的思想观念,它是在中国与俄国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可避免要受到中俄两国国家关系变化的深刻影响,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把有清一代中国社会制度、社会思潮的递嬗和中俄两国国家关系变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阐明清代中国人的俄国观。
就组织材料而言,一是研究中俄关系史的中外资料丰富和分散,既有大量原始档案史料,又有许多著述,还有在不同时期清政府派遣使团赴俄国考察回国后所写的日记或游记。二是和本课题直接相关的资料少,在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不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