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93510
  • 作      者:
    程万军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何谓逆淘汰?一言以蔽之,曰:劣胜优汰。
  这是与达尔文《物种起源》唱反调的“退化竞争”,然而却在人类的局部历史舞台经常上映。
  人才出局,草包过关,“劣胜优汰”历史剧在东方“神州”断断续续“播映”了两千年。对于过关的草包,那是美不胜收的人生喜剧;对于被废的人才,则为彻头彻尾的毁人游戏。
  毁人游戏中常见——奇才败在庸才手;有文化的人败在没文化的人手里;讲人格的人败在不讲人格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
  这是不折不扣的逆淘汰。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口口埋葬人才的陷阱,一出出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
  毁人游戏虽然荒唐,但却据有独一无二的“生存空间”。固化两千年的封建政治格局下,从政经到文化,政府垄断一切社会资源,人才除了依附政府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当官是唯一的发达通道,走仕途几乎形成了全民共识,所以人人都想当官,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飞黄腾达捞个一官半职。然而当大家挤作一团时,那种情况也有如食腐动物麇集在腐尸上一样。竞争不仅残酷绝伦,而且是没有底线的生存斗争。悲喜交加的逆淘汰注定要在这样的“非正常竞争”下发生。
  中国封建历史太长了,所以毁人游戏总是能与时俱进、自动“升级换代”。
  当“非正常竞争”的逆淘汰占据了时代“主旋律”,人才之被毁,则成为挥之不去的痛。浩瀚的二十四史,冷眼看来,不啻于 “毁”人不倦的仕途陷阱。尔虞我诈,刺刀见红,无止无休……千古悠悠,有多少人才“虽九死而犹未悔”地填进了这口巨大的陷阱中,直至在井中发霉变臭?
  发生于“争上游”路上的逆淘汰,其前提是:你不是人才,领导说了算。然而,领导是不是伯乐,谁说了算?历史的空谷里,无人应声。
  历史一再令我们发出“惜哉人才”的长叹,漫漫仕途,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人才?制度毁他,上司毁他,同僚之间的相毁更加严重。中国历史上,名臣良将都有过相似的被同僚“下绊”的遭遇,“掣肘”现象频频作怪。一个人才出现后,一万个庸人等着毁灭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瞬间扼杀,淹没于茫茫人海——这似乎成了一道无解的千古难题。
  ……
  本书由古至今,穿越历史时空,挖掘埋葬人才之暗道,冷析毁人游戏的规则成因,解剖中国古代选才体制怪胎,起底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从而为广大读者奉献一部醍醐灌顶之“醒才”篇章。
展开
作者简介
  程万军,北京夏活传媒负责人、中国新闻导刊(网)总编辑。
  1968年出生于内蒙古库伦旗,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日语系。2000年开始涉足传媒,历任《华夏时报》评论员、《记者观察》杂志社主编。
  新浪专栏作家,博客入列名家日志。著有《血性:时代缺失的隐痛》、《破解中国历史十大死结》,均为卓越上榜图书。作品“用通俗语言表达不俗思想,为无解之题探索有解答案”。
  北京晨报专访程万军:中国人才是怎么被毁掉的…………
  ▲中国历史就是人才流失史
  “我对‘逆淘汰’有切肤之痛,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几年来,程万军写了两本书,但总觉得没写到“点”上。
  2008年,在电视上看到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取诺贝尔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钱永健表示:“我是美国科学家,这一点很确定。我不是中国科学家。血统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分。”这段话让程万军感慨万千。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这一现象频频发生?我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美国教育更发达,培养的人才更多,可现实却是,人才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国,大量人才反而流向美国。即使留下来的人才,也往往不能做到人尽其用,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要么能力下降,要么干脆被“废掉”。
  “中国的历史,就是人才流失史。”程万军抛开了手中的《二十四史》,开始大声疾呼:“再不重视人才流失的问题,再不改善人才的生存环境,我们将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人才退化令人忧
  ——程万军如是说
  晨报:您为何特别关注人才的话题?
  程万军:我大学毕业后在国有单位工作,当时单位中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无处施展,终日只能养尊处优,几年下来,能力不仅没提升,反而下降,这促使我去思考:人才究竟应放在什么环境中才能增长本事?为什么许多人才几年后不仅没进步,反而退化了?
  晨报:为什么呢?
  程万军:因为我们的用人体制有问题,在传统“大锅饭”体制下,企业与个人利益不统一,领导考虑更多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而非企业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人唯亲成了常态,人才反而是多余的。当一个企业的资源都被领导占据时,那么,在这个企业中的人才就没有了施展的空间,逐渐退化,而当一个社会的资源都被少数人占据时,那么,这个社会中人才就经常被废掉。
  晨报:从那时起,您就开始研究“逆淘汰”了吗?
  程万军:那时只是有一些感受,思考并不深入,几年后,我又回到了这样的氛围中,发现情况和10年至20年前完全一样,没什么改变,有想法的年轻人在这种环境下很痛苦。按说那样一本杂志,对质量要求低,工作量并不大,可那么多人居然完不成。我去以后,一个人承担一半以上的工作,可我只用忙半个月,剩下的半个月基本在休息。
  程万军:公务员热点背后是危机
  ▲个人才华可能被埋没
  晨报:从何时起,您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
  程万军:2009年,两件事给我的震动特别大,一是钱永健先生获奖,另一个是公务员报考热。媒体报道,竞争最激烈的职位,甚至达到了4000多比1,这种年轻人集体奔仕途的现象,真是好事吗?大家都在往体制里挤,不知道他们想过没有,在现有体制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前提下,对于个人生活来说,那里可能是福地,但对他们的才华而言,那里可能是坟地。种种原因,促使我下决心,把这么多年的思考写出来。
  ▲为什么人才会流失?
  晨报:人才流失增加,是否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
  程万军:不是这样的,人才流失在中国一直存在,并非今天才出现,比较著名的例子有范文程,正是他献了“反间计”,诱使崇祯杀掉袁崇焕,在消灭明朝的战争中,范文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范文程是汉人,你可以说他是汉奸,但你不能说他不是人才。
  晨报:为什么范文程要去帮别人呢?
  程万军:因为他在官场中得不到重用,即使勉强被人用了,他的才华也会很快别体制废掉。因为传统的政治体制是基于血缘建立起来的,通过血缘政治,既得利益者可以把已得的利益固化。皇帝的儿子天然就是皇帝,宰相的后代,必然是身居要职,而老百姓的孩子,机会寥寥。血缘政治的根本是任人唯亲的,远离公平,只要奴才,不要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没什么硬关系的范文程当然要投靠别人了。你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三国、战国等战乱时代,反而人才辈出,而和平年代,才人调零。为什么?因为战乱打破了血缘政治格局,平民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在和平时期,在血缘政治的压迫下,有的能力退化,成了庸才。
  晨报: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明朝灭亡,范文程仍无发挥的空间?
  程万军:是的,这是传统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可怕的是,这种体制超稳定,非战乱很难打破。
  ▲可怕的文化败血症
  晨报:是不是可以这样看,范文程这样的人才,反而会期望战乱的格局?
  程万军:是的,当社会固化时,越是下层的人才,会越希望乱,因为只有乱他们才有翻上来的机会,于是,周期性的战乱不可避免。但问题是。虽然战乱打破了传统的政治格局,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血缘政治的格局。
  晨报:为什么呢?
  程万军:因为血缘政治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传统中国人有家无国,他们愿意为家庭牺牲,却不愿意为国捐躯,这就形成了私民社会,而非公民社会。不仅皇帝在搞家天下,每个官员也都是围绕家族来分配资源的,普通人也如此,变来变去,还是血缘政治那一套,较难建立起一套公平的用人机制,这就是“文化败血症”。
  ▲没有治愈的恶疾
  晨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文化败血症”是否已经彻底治愈了呢?
  程万军:你到今天各大书店看看,到处在热卖“厚黑学”、“潜规则”,相反,政治经济学这样的“显规则”的书却没人看,当一个社会中的人们都热衷于“潜规则”时,你能说“文化败血症”已经治愈了吗?
  晨报:为何得不到根治?
  程万军:在私民社会,在缺乏整体公平的背景下,家是真实而生动的。人们从中反而找到了乐趣。所以,大家不想付出牺牲去撞破那张大网,他们退而求其次,只希望在网的缝隙中能穿梭自如,并乐在其中。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民社会的空间相对增大。所以人们会更安于现状。
  ▲官处上级还不如考试
  晨报:那么,如何才能彻底改变人才被毁的情况呢?
  程万军:根本在于改革用人机制。我们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应更多采取考试制,减少推荐制。事实上,考试制度至少在形式上是公平的,比单一的推荐制更好一些,只要官出上级的状态不变,“逆淘汰”就不可避免。
  晨报:官出上级的弊端在哪里?
  程万军:官出考试,人们只需要考出一名合格的负责人就可以了,搭班子是他的事。而官出上级,就是要平衡各方利益,结果班子中往往聚合了多种政治势力,表面上似乎照顾了内部民主,可事实上,导致了许多单位正职和副职之间在窝里斗,这种情况在古代就很普遍,正职不能免副职,这种用人体制太落后,造成内耗。
  ▲应建立独立的考试院
  晨报:我们国家目前不是也有公务员考试吗?
  程万军:但问题是,考试的权力究竟在谁手里?目前公务员考试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一些怪题、偏题,我的建议是,应把考试权更加集中,考试权过于分散,管理不便,不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我认为应成立独立的国家考试院,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晨报:可考试院在国外并不普遍?
  程万军:这要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西方文官体制比较成熟,有没有独立的考试院并不重要,中国大环境还存在缺陷,考试院可以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小环境,这也可以有效避免“逆淘汰”,更好地保护人才。陈辉\文
  节选自《北京晨报》2010年1月18日B05版、2010年1月19日BO6版
展开
内容介绍
  《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穿越历史时空,挖掘埋葬人才之暗道,冷析毁人游戏的规则成因,解剖中国古代选才体制怪胎,起底光怪陆离的用人迷局,为读者奉献醍醐灌顶之“醒才”篇章,堪称一部中国人才命运的千年反思。
  ◎本书卖点:一本可以媲美吴思先生《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的扛鼎力作!一本将激起千万职场中人反思当下人才制度的激情之作!图书上市之前,已有四十多家网站集中报道,《北京晨报》已于1月18、19日两版专访作者,媒体焦点正在形成!
展开
精彩书评
  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奇才保庸才,英雄保庸君。除非奇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则不会有好果。岳飞保赵构,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冲突,而是生存哲学的冲突。奇才岳飞以山河一统为最大人生抱负,这个抱负超越了他的主子,注定不会被主子包容。
  ——逆淘汰四 让鸭子去爬树
    中国古代没有标准的商人,本质上还是地主家的掮客而已。当你成为巨商时,最高统治者——那个大地主唯一的雇主加贼王就会吃掉你。这就是二十四史中所有商才的命运。    
      ——逆淘汰六 一红就死
展开
精彩书摘
  逆淘汰4让鸭子去爬树
  中国皇帝接班人的选拔制,扑朔迷离,充满变数,最后胜出的往往是“捡漏者”,这些“捡漏者”庸才居多,他们并没有做好接班的准备。而他们之所以胜出,常常是由于伯乐看走了眼。譬如向太后,以一个奶妈的眼力决定了北宋最高领导人人选。她力举赵佶出任接班人,让画家从政,无异于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1.仕途伪伯乐
  后人都看得明白,画家赵佶不是个当皇帝的料,问题是,他的“伯乐”并不这么认为。
  谁把画家推上政坛?“伯乐”名唤“向太后”,她是宋神宗的伴侣,宋哲宗的奶妈(嫡母),也相当于赵佶的后妈。这个最关键的皇帝接班人举荐者,认准赵佶是匹好马。
  众所周知,赵佶并非无才,然而他的才,非政治之才,而是美术之才。一个画家去干政治家的活儿,一者要说画家缺少自知之明,二者要说伯乐有眼无珠。
  提及自知之明,须知欲望与能力不是一个珠联璧合的整体。自己适不适合做与自己愿不愿做有时完全是两码事。这世上人,并非有了自知之明便不去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面对着万能的“芝麻开门”皇帝宝座,即便知道自己不能胜任,一旦落到身旁,谁都不会当仁不让吧。
  对赵佶来说,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确是意外收获。父亲(宋神宗)已逝,同父异母哥哥赵煦继位(宋哲宗)。虽然这个皇帝哥哥命短,25岁便驾鹤西去,但那顶天子之冕,似乎怎么轮也不会轮到他的头上。
  帝政时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亡故皇帝无皇子,则论血缘关系亲疏,立同母弟;或以长幼为序,立年长者。而作为宋神宗第十一子的赵佶,既非嫡又非长,在通常情况下,继位的希望相当渺茫。哲宗有皇弟13人,其中8人已死,5人尚在,即申王赵佖、端王赵佶、莘王赵俣、简王赵似、越王赵偲。5人之中,申王赵佖年纪最大,但有目疾;简王赵似是哲宗的同母弟。按照“传统游戏规则”,申王赵佖、简王赵似无疑都是比赵佶更有资格的皇帝接班人热门人选。
  不言而喻,赵佶的皇位是“捡”来的。他是个“捡漏皇帝”。无论哪个“规则”来裁,都应该判不了他获胜。但如果是“选举委员会”的关键人物看中了他,他的胜出机会就陡然上升,转成最大。
  由此,必须提及封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接班人选拔“通道”,它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狭窄。封建国家选拔官员采取科举取士,毕竟有着从乡试到殿试几种公开考试的选拔形式,而推举皇帝接班人,自古以来就那么几张嘴可以言语:
  其一是前任皇帝;其二为后宫执牛耳者,主要是太后头或太监头;其三就是朝堂上的权臣。
  这三类“选皇人”的眼光,除了前任皇帝(先帝),另两类人大都藏有自己的小算盘。在前任皇帝猝死、来不及指定接班人的情况下,后两类人选拔的接班人,不是傀儡小儿,就是藕断丝连的一家亲。
  比较历代选拔皇帝接班人的程序,具有朝议制度的北宋还是相对民主的。但皇权制度的本质不可能摆脱专制独裁政治,其中的自由民主因素,范围狭小,程度有限。
  向太后把持的那次选拔皇帝接班人“常委会”,民主因素更小到极点。在哲宗夭亡,后党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这种相对民主的朝议也变调为一人之声,众人附和。
  “朝议”的经过,当事人曾布在《曾公遗录》卷九中记载较细。
  向太后坐帘下,微出声发哭:“皇帝已弃天下,未有皇子,当如何?”
  宰相章惇首先发言:“依礼典律令,简王乃母弟之亲,当立。”
  章惇所言虽然并未违背皇位继承原则,但向太后立刻痛加批驳:“申王以下,俱神宗之子,莫难更分别。”
  她不愿再听不同意见,迅疾行使其最终决定权:“申王病眼,次当立端王。”
  向太后如此果断指定接班人,为章惇所始料不及。但他仍要陈述自己的反对理由:“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章惇不知,赵佶虽然“轻佻”,可对向太后却极为恭敬。自从父亲神宗死后,赵佶每天都到向太后的居所嘘寒问暖。因此,向太后把赵佶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哲宗意外驾崩时,老太太第一个想到的皇位继承人当然就是赵佶。
  知道赵佶与向太后这层关系“内情”的大臣们,遂随声附和向太后。“听太后处分”,“在皇太后圣旨。”章惇“色沮”。于是,皇位由端王赵佶继承成为决议。年届18岁的端王被推上皇帝宝座,史称宋徽宗。
  一言九鼎者总是从一己私利出发,视集体为玩偶,将民主当儿戏。皇权“临时代办”向太后更是如此。史称:“皇太后决策立端王”,记述应准确无误。立端王为皇帝,向太后自始至终,充当了具有“指定千里马”特权的唯一伯乐。
  千里马也好,鸭子猴子也罢,是没有自知之明且禁不住诱惑的,但伯乐之有眼无珠,就实在说不过去了。“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是伪伯乐的典型做法,向太后力挺赵佶做皇帝的理由,至今看来都是令人摇头的误读:“先帝(宋神宗)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有德有貌成为向太后力挺赵佶的主要理由,但这里唯独没有举出政治家的最重要才华:雄才大略。
  向太后的推荐理由成为确定赵佶为皇帝接班人的决议。这里,最耐人寻味的是,选拔国家最高领导人接班人,是选德,选貌,还是选才?
  赵佶的胜出,恰恰验证了貌与德成为决定因素,而才能却最被忽视及“误读”。
  接班前的赵佶,刚刚成人(18岁)。在他18年的生涯中,没留下任何“英雄出少年”的痕迹,最显眼的“成绩”就是书画作品。
  赵佶的人生导师是著名书画家王诜。那是个风流倜傥的艺术家。王诜其人有三大突出之处:一是善画,二是豪侈,三是好色。王诜“不矜细行”,生活相当浪荡。他除有妾八人而外,宅第之中歌儿舞女不计其数,并不时外出寻花问柳。这样的品行对于艺术家,并不致命。然而一旦转到政治家头上,就必然是坏事。
  王诜对青少年时的徽宗影响极大,他二人实可称为一对风流才子。在王诜这个导师影响下成长的赵佶,活脱脱是个浪漫的艺术家的角色。
  大凡浪漫艺术家,意在长廊沉醉,并无兼济天下之志。
  封建中国,相学比科学发达。不管是丈母娘选婿还是上司选官,最讲究面相。正所谓“薄命之人,不足以成功名”。而“天庭饱满”之人,则“福禄双全”。向太后眼力,没有伯乐的高度,大约凭着一个妇人对几个大男孩的印象。她独欣赏端王,在私心杂念、个人感情之外,不排除是对一个青年艺术家面相与气质的好感。当赵佶还是大男孩时,向太后就送侍女伺候,偏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就美术领域而言,赵佶是匹好马——马是好马,只不过是在宣纸上飞奔的好马。到了国道上,“好”字就要置换为“驽”,是为“驽马”;伯乐欣赏艺术家没有错,但把艺术家从画坛推上政坛,就大错特错。所以伯乐是伯乐,但不是千里马的伯乐,而是驽马的伯乐。
  画家从政,毁了国家;伯乐荐之,也毁了画家。
  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认为,有的人得到帝位是因为运气,有的人得到帝位是因为顺延,有的人得到帝位则全凭实力。而赵佶就是全凭运气得到帝位的人。
  马基雅维里还说,那些全凭个人实力夺得帝位的人,在得到帝位时会很难,但在守天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了。而那些凭借运气得轻易得到帝位的人,在保守帝位时会很困难。
  诚哉斯言!凭运气得到皇位的赵佶,刚开始很惬意,而后却越来越艰难……最后终于“受不住”了。
  金国灭北宋,赵佶不仅成了亡国之君,而且还做了敌国的俘虏。这对于余生再不能画的赵佶而言,是一种灾难,是才华的巨大毁灭与浪费。在北国期间,这个画家被扔进地窖,受尽凌辱,哪还有条件再拿起画笔、钻研他的“瘦金体”与“花鸟画”呢?
  成为战俘的赵佶,一定悔恨交加,除了埋怨大臣误己,他应该唤醒根本性的悔悟:如果他像他的师傅王诜一样专心当个画家,让德才兼备的人去当皇帝,也许能够安稳度过幸福的“艺术人生”。怎会沦落到生不如死的绝境呢?
  惬意地在皇宫里涂抹了前半生的宋徽宗,从天堂跌倒地狱,在短暂的后半辈子时光里再无“艺术人生”。
  他和儿子被金人押往北大荒时,金人要求他们“穿民服,露上体,披羊裘”,堂堂艺术家皇帝,穿上了金人百姓的衣服,还不得不光着上身,披上羊皮。这种强加的“行为艺术”,让画家羞愧交加,一度想悬梁自尽,虽被儿子死死抱住没有死成,但不久还是忧愤成疾,“疮疾满腹”,含恨而去。
  画家皇帝死后也没得安生。据《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死后,没有被“厚葬”,而是被金人“废物利用”,碎尸焚之。“直至一石坑前,架尸于其旁,用茶肭及野蔓焚之。焦烂及半,复以水灭,以木杖贯其尸,曳弃坑中。”
  金人把赵佶尸体扔到土坑上,架上火烧,还不是火葬,只烧一半,再用棍打烂,用水浇,然后扔进坑里。他们并没有把这个皇帝当作艺术家安葬,这种葬法唯一的用处是:可以将坑里的水做油点灯用!
  画家皇帝被“废物利用”到了极致,受辱到死。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赵画家在天之灵,可知一切咎由伪伯乐!
  2.鸭子爬树,后果很严重
  向太后选择赵佶,加速大宋亡国;流亡宋臣推举赵构继位,注定大宋不能复国,只能做小朝廷。
  比之赵佶,赵构被推上皇帝接班人宝座,更是捡漏的结果。金人掳走父兄后,宋朝变成了“楚国”,皇室改姓为“张”。然而“大楚”皇帝张邦昌甚至连做儿皇帝的野心都没有,朝廷原来的大臣和士子于是都集中到赵构的身边,要求他宣布做宋朝的皇帝。赵构白捡了金椅,马上宣布登位。大宋有了新朝廷,流亡的官员就有了归属,新朝廷很快被无主臣民接受。
  推举赵构做流亡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这是逃亡的宋臣们慌不择路的选择。他们无法认定赵构是不是人杰,而只认准赵构的血统。这里的历史潜台词是:在绝对“血统论”下,还有其他选择吗?
  金人南下,先帝(宋徽宗)的儿子,都做了俘虏,而九子康王赵构,是唯一漏网之鱼。
  漏网之鱼,捡漏之帝。赵构被选出来,一不因德,二不因才,完全是“血统”制胜。因为血统“正根”而做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这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主旨特点——世袭。至于那“血统”是混是明、是庸是杰,全凭造化、听天由命。
  事实证明,这一次,流亡宋臣的选择,重演“让鸭子去爬树”一幕,且后果很严重。“鸭子”赵构上台的最大恶果,是自毁长城,将天下人才的雄心壮志废掉。
  世人皆知发生在赵构手里的岳飞悲剧。作为“百战名将”,岳飞当然是个千古奇才。但是他为什么没有看出赵构是个扶不起来的庸主?他的精忠报国,直接把国家与赵氏紧密联系到一起。可是赵氏当时就没一个像样的明主。抛头颅洒热血,奇才保庸才,不管二圣是否能被迎回,都不会有好结果。
  不错,纵观徽钦二帝在靖康年的窝囊表现,即便岳飞迎回这“二圣”,也不会比赵构强多少。都是一个圏中的产物,难以出现不同的物种。宋徽宗一窝,悉数具备苟安的孱头特色。当年金军兵临东京城下,本来可以殊死一搏。但是徽钦这二位皇帝,城未破,竟先后到金营下跪乞降。最后宁可跪着死翘翘,也不站着活一刻。血性之不存,到了何等地步!如此窝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即便被解救,又能领导国民干什么?
  天下最痛苦的事,就是奇才保庸才,英雄保庸君。除非奇才造反取而代之,否则不会有好果。岳飞保赵构,最根本的不是利益的冲突,而是生存哲学的冲突。奇才岳飞以山河一统为最大人生抱负,这个抱负超越了他的主子,注定不会被主子包容。庸人赵构只想得过且过,偏安偏得。庸人的理想与奇才的抱负注定产生矛盾,道不同不相为谋。即便那“二圣”归来,从精神实质上也与赵构大同小异,岳飞的窝囊结局早早注定。那是奇才与庸才的人生哲学的矛盾,也是英雄与窝囊废的水火不容!
  赵构杀岳飞,看似主和派杀主战派,实则是庸才杀奇才,孱头杀英雄。南宋偏安小朝廷,已经容不下奇才英雄的存在。这是它日后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当北宋灭亡之际,赵构已经被金兵赶到海上,宋之不存岌岌可危,但是靠岳飞等中兴四将,赵家终保半壁江山。岳飞四将何许人?那可是宋为数不多的武将人才,没有这几个武将奇才,赵构怎么可能会拥有“宋高宗”的明天?短兵相接,靠文人士大夫行吗?赵构靠岳飞武将人才把金兵赶回长江以北,然后又杀武将奇才换得和谈偏安。岳飞在时,宋与金可以相对峙;岳飞不在,南宋虽趁金志得意满苟延残喘,但最后,当蒙古铁骑袭来,南宋根本无可用之军事奇才。推举捡漏者毁人,而捡漏者本身更误国毁人,赵构庸才杀奇才的毁人游戏,为南宋朝廷贴上了永久的“小”字标。
  这里尤耐人寻味的,是赵构与岳飞人生哲学的巨大反差。一个皇帝的抱负竟要比属下战将的抱负渺小很多。赵构因何庸?岳飞因何英?
  庸才与英才,首先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岳飞从小得教于一个有志气的母亲,岳母刺字,赐的是抱负和本事,一个“才”与加一个“英”是精忠报国的灵魂所在。而赵构从小看的是艺术家父亲的脸色,加上怨妇母亲的愁容。于父于母,都得不到雄才大略高瞻远瞩的丝毫影响,长大后亦为孱头怨夫。
  书画之家,难生政治之能。赵构一生唯一闪光点是出使金营时的从容(当然那“气定神闲”的描写不排除他成为“高宗”后、当世史官对他的美化),但是偶尔的一次勇敢却不能带进一生。在烈火的考验中,得到生的希望后,露出的又是一番艺术家父亲的缩影。
  岳飞时刻想的是千古留名,而赵构时刻想的是一隅偏安足矣。欲千古留名者雄才大略,百战百胜;欲偏安一隅者鼠目寸光,杯弓蛇影;如此天壤之别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如此泾渭分明的才华对比,岂有戮力同心的君臣一拍即合的基础?!
  道不同,不相为谋。岳飞与赵构,完全是两股道上的车,根本不在一个轨上。
  当历史的扳道工令他们并轨而行时,只会导致相撞翻车。
  赵构那辆车,承载着国家机器,尽管开车者是庸才,但其重量还是孤列岳家军所无法抗衡,故此被撞翻的是岳飞的那辆车。“天理昭昭”长啸过后,“劣胜优汰”的逆淘汰游戏大行其是,再生英才的土壤庶几难存,如画江山再无“满江红”!
  3.清代三代领导人都选对了
  鸭子爬树与猴子游泳,这样的选择与安排毕现“逆淘汰游戏”。然而,鸭子与猴子都是各有所长的,如果让鸭子去游泳,让猴子去爬树,结果又如何呢?
  清朝的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尤其连续三次选对最高领导人,那么足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飞跃。
  众所周知,清朝在兴盛之前,只是个处于北方“极寒蛮荒”之地的少数民族部落。
  当时,即使在吞并了相对富饶的南满之后,“后金”所有成年男丁不过十万出头,其中满洲男丁只有六万二千多人,满洲兵只有四万一千多人,这就是多尔衮入关时的全部人马数字(据《中国通史》第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真正是“地瘠民少兵寡”;而当时大明的总人口是五千万左右,“抗清兵将二三百万”。然而,交战的结果却是清朝把大明灭个干净——严重超乎想象力的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的缘由,众说不一。但我以为,最不可或缺的,则在于领导人的杰出。满洲族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连续三位卓越领导人,在他们卓越才华的发挥下,才得以短短四十多年就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为什么清朝能够确保三代领导人个个都是人杰呢?是命中注定的结果吗?
  审视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多尔衮这两代清代最高领导人,竟发现他们并非“命中注定”的接班人。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组织程序”,他们几乎没有机会问鼎最高权力宝座。但是他们不仅问鼎了,且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这在中原王朝中,几乎没有这种可能。
  为什么在中原汉族王朝,选择一个合格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接班人反倒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呢?
  除了僵化执行嫡长制之外,最致命的是根本缺乏一个公开、公平的“选贤”过程。接班人是要么由皇帝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的,要么由当权者越俎代庖指定。“贤能”与否取决于他们的眼光。他们并不是总以“社稷”为重,他们常常只凭个人需要和喜好,决定皇帝接班人。
  固定的嫡长继承顺序可能带来一个不合格的君主,而君权不能顺利继承则可能带来动乱乃至战争。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君主们即把王室的团结、王朝的稳定放在了第一位。中国最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此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立储一事,最要紧的是要使臣民知晓,“太子之位不可经营而得”。
  在稳定的大旗下,命中注定的庸君越聚越多。“皇帝接班人”问题遂成为中原历朝最痛的一件事。如何确保接班人既是“合法继承人”又是个“杰出人物”,几乎成为无解之题。
  从封建体制的“合法性”来讲,“立长”是中国历朝“共鸣”的接班人制度,但史实证明,这种接班人制度产生杰出政治家的概率不到一成。
  譬如执“立长继承制”最坚决、最彻底的明朝,坚决贯彻“嫡长制”,但收获的大都是苦果。那些嫡长继承人,不是暴君,就是病夫,悉数令人失望。除去在位几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不提,其他十六位皇帝有八位属于“草包恶棍型”,其恶行世所罕见。明朝276年的统治,这八位“草包恶棍”的统治就占了173年,近一大半的时间。尤其糟糕的是,从明武宗朱厚照开始,连续出现六位“昏暴结合之君”,统治中国达百余年直至明亡。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奇怪。
  “嫡长制”保障的是所谓皇位的“合法性”,确保的是封建统治的有序而不乱。即便是弄个稻草人或患者放在那里,也在所不惜。因为那是“命里注定”的。至于那位“命里注定”的君主是不是“婴幼病弱、低能白痴、昏聩糊涂、暴戾狂狷、神经变态”,会不会“荼毒天下,为祸至巨”,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然而,大明最高领导继承人之患,这个无解之题,却被边陲少数民族部落一度化解。
  话说回来。清朝出现三代杰出领导人,这要得益于他们的“旗内民主选举”。这是一种“贵族民主选举制”,由八旗贵族内部主要成员推举皇帝继承人。虽然它不是举国普选最高领导人,但比较僵化的封建世袭,还是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它的优越性有二:一是当选者一般是既有实力、又有才能威望的人,能够胜任领导者的工作;二是直接产生最高领导人,略去了太子这个过程,避免了贵族内部的斗争。实践证明,经这种方式产生的两位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皇太极、多尔衮,堪称当时满洲乃至全国最杰出的人物。
  从努尔哈赤驾崩,到皇太极暴毙,清朝的最高权力三易其主,但这三次易主均“旗内民主选举”交接。皇太极能力超群,却非国君顺理成章的接班人,他不是大太子,而只不过是候补王储中的一个人选而已。但努尔哈赤一死,旗内一番“民主选举”,皇太极即位,优胜劣汰,自然是一种“进化”的硕果。
  等到皇太极暴毙,皇太极虽留有长子豪格,但经过“旗内民主选举”,幼子福临(顺治)胜出。从表面看,这似乎不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似乎是劣胜优汰了。但实际上,通过这场“选举”,骁勇善战的多尔衮亲王成为“不是皇帝的皇帝”,他是“旗内民主选举”最大的赢家,所以终归是优胜劣汰的硕果。
  而反观大明国,坚持僵化的“嫡长制”,“帝室富贵,生习骄恣,岂能成贤”!最后,延续出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崇祯皇帝,“勤快”地埋葬了朱家王朝。
  由此不难看出,清朝的最高权力虽三易其主,“淘汰赛”连连,但基本是“旗内民主选举”的正向淘汰,强者胜出,执掌最高政治权柄,所以只能愈争愈强,清朝焉有不兴之理?!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才者居之,庸者止步。不是清朝三代领导人个个杰出,而是“旗内民主选举”把杰出的人推上了皇位!
  衡量一国之政治水平,一个重要指标是看最高权力能否高质量地继承。高质量,指最高权力必须移交到能胜任治理国家重任的人手里。清朝一度做到了这一点,行“优胜劣汰”之“正向淘汰”法,故大起大兴。
展开
目录
开篇 何谓“逆淘汰”
逆淘汰一 个性者出局
1.苏东坡是谁的人
2.朋党之争的毁人游戏
(1)杜牧怎成官场变色龙
(2)宁用淮奴不用湘才
3.日本党争为何不毁人
逆淘汰二  重心越低越稳定
1.长寿的冯道与短命的解缙
2.朝堂上的毁人游戏
(1)萧何自污为同流
(2)纪晓岚与和坤是忘年交
3.不倒翁最怕什么上司
逆淘汰三 伪而优则仕
1.王平何以取代魏延
2.以德取仕的毁人游戏
(1)伪君子当官
(2)伪而优则帝
(3)王粲痛陈推荐之弊
(4)曹操是东汉人事体制的掘墓人
3.魏臣为何愿跟晋公走
逆淘汰四  让鸭子去爬树
1.仕途伪伯乐
2.鸭子爬树,后果很严重
3.清朝三代领导人都选对了
逆淘汰五 浑者通吃
 1.流氓总能笑到最后
2.浑者入仕:流氓是一种怎样的“才”
  (1)氓才不仁:温良致死的两位大哥
  (2)赵高之才:他比李斯更流氓
  (3)全能流氓:西门庆为何比牛二牛
  (4)大侠也流氓,也想走仕途
3.流氓的毁人游戏
  (1)温水煮青蛙:奇才终被流氓毁
  (2)文流氓自毁:要升官,须堕落
  (3)跟领导下水:大话流氓精英
  (4)官场咏叹调:是流氓就得浑到底
逆淘汰六 一红就死
1.谁淘汰了胡雪岩
 2.饕餮体制下的毁人游戏
3.逃出螃蟹命运的红顶商人
逆淘汰七 大嘴者死
1.祢衡的死亡日记
2.大嘴爱理论,领导爱杀人
(1)大嘴该死吗
(2)做鹦鹉还是当乌鸦
(3)官场有没有书生容身之地
逆淘汰八 不如装“二”
逆淘汰九 赢在内室
逆淘汰十 功在告密
逆淘汰十一 无为胜有为
逆淘汰十二 阴柔胜阳刚
终结篇 另辟蹊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